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关系演进与台湾民意走向 一九九一— 二○一一 发表人/邵宗海 整理/编辑部《交流杂志100年4月号第116期(历史资料)》

邵宗海教授在「两岸关系演进与台湾民意走向 一九九一─二○一一」乙文,首先从历史发展的经验,将两岸关系由不同时期切入分析,并产生几个不同背景内涵的阶段。他以在一九四九年两岸开始分治为计算基准,归纳两岸关系的发展阶段:从最初的军事对峙与法统争执的时期,经过交流缓和时期,转为意识对立时期及相互磨合时期,直到目前的两岸竞合时期。
  邵宗海教授借由分析各时期的形成过程发现,每个时期固有其时代背景,也突显了两岸当局在该时期企图追求的政治目标。他进一步针对不同时期的划分,援引相关单位历年来对「两岸关系」所作的调查,希望借此初步了解:不同时期的情况下,台湾民众对「国家认同」与「统独走向」是持什么立场态度?「对大陆民众与当局」又是持什么看法?以及对「两岸关系发展」与「大陆政策推动」是持什么立场?
  根据相关民调反映的数据,邵宗海教授在文末总结台湾民意走向,并提出几点重要的观察:
  首先,他认为台湾内部的「自我认同」或「国族认同」,以及「统独走向」的选择,并没有随著两岸关系的低落或改善,而有显著变化。我们看到二十年来「两岸关系的演进」,已有逐渐改变,但台湾民意的走向,始终没有太大改变。这是否说明,政府不再有能力主导民意走向?还是说,民意已有了自己成熟的看法?邵宗海教授表示,这是政府在制订大陆政策时要非常注意的「变数」,除了要防止台湾出现政策与民意有落差的危机,也要设法去提醒自己与民众,这样的民意走向很可能会导致台海危机的再度升起。
  邵教授进一步分析,近二十年,台湾经历了民主化的历程及两岸关系由敌对转向和缓的转变,民主化及政府的政治操作,确实对国民的认同有了深刻影响。民主化的诉求,便是所谓「当家做主」的概念,这也造成了民众增加对「我是台湾人」的认同,减少了对「我是中国人」的认同。
  邵宗海教授特别指出,这里面也有值得北京方面要引以为戒的,就是不管用硬的方式(文攻武吓),或是软的手段(如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看起来并未有效的排除台湾民众往「台湾人认同」及「愿意与中国大陆永远切割」的方向靠拢。因此,北京的对台政策可能需要重新思考,当未来继续执行这些策略与作为,即使政府有所回应,但如果台湾民众的走向丝毫不受影响,北京要实质改善两岸关系,又谈何容易。
  其次,他强调台湾民意是发展两岸关系的关键因素。行政院院长吴敦义多次表示,「国家需要、民意支持、国会监督」是大陆政策必须掌握的三大原则。据此,政府每个部会面对或处理两岸事务时,都要以民意为基础、以台湾的利益为主要考量,时时听取民意。这不仅是民主政治「以民为主」的具体展现,更突显充分尊重民意,在整体两岸施政作为上的重要意义。邵教授认为,从相关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改善及稳定两岸关系的表现,在行政团队的绩效中仍名列前矛,显示当前大陆政策的方向正确,颇能符合多数台湾民众的期待。
  再者,制度化协商有助于缓和两岸情势。一年举行两次的两岸两会高层制度化协商,无疑地是两岸间的大事,也屡屡成为国内与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几个不同时期进行的民调,呈现的结果差异不大,约有六○%至七○%的民众,认为两岸的协商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也有超过半数的民众肯定整体协商成果,对两会签署的几项协议,大多数民众普遍表示满意,并获得各界高度支持。
  显然,两岸制度化协商机制,在两岸「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共识与基础上,已朝常态化、制度化运作的方向迈进;民调结果进一步显示,多数国人赞成将两岸关切的议题,纳入协商的讨论范围内,并落实在协议的签署与执行上。此外,透过务实的对话协商,两岸逐步累积互信、共同解决问题、增进良性互动,也有助达成两岸追求互利双赢与共荣发展的目标。
  最后,民调结果反应民意乐见两岸朝向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马英九总统执政以来,致力改善两岸关系,促进台海的和平与稳定。民调显示,大多数民意感受到两岸关系明显回温,台海情势趋于和缓,民众对政府维持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能力深具信心,并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持乐观的态度。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从民调结果来看,邵宗海教授认为,台湾民众愈来愈看重自身的利益,包括国家的未来发展、国家价值的认同;因此,他呼吁未来两岸关系,除了要顾及台湾发展的前瞻性,更需要考虑民众的尊严与感受,如此一来,才会真正契合国人的期待。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