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辜汪会谈20周年回顾■文/孟蓉华(资深媒体工作者)《交流杂志102年4月号第128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两岸两会的第一次「辜汪会谈」,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在新加坡举行。这是两岸之间第一次最高层级的正式协商,也因为「辜汪会谈」的举行,使得两岸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辜汪会谈」之前,两岸两会达成了「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共识,这是会谈的举行基础。「辜汪会谈」的举行,代表了两岸愿意共同坐下来以协商方式解决彼此关切的议题,也等同于两岸双方各自承认了对方存在的事实。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当时在中央日报主跑陆委会及海基会,幸运地有机会在一九九三年恭逢其盛,亲眼见证了这段历史。迄今,回想起二十年前的情形,好像就在昨天,要出发采访的那一天,很紧张、很茫然,但也很兴奋,这个感觉至今仍深深印在脑海中。

辜汪两老的代表性

当时,要出发去新加坡采访的心情很复杂,特别担心会遗漏新闻。但,如今想来,两老的会面就是最大的新闻了!辜汪伸手轻轻一握,就跨越了台湾海峡地理上的阻隔,也把台湾与大陆断绝了近半世纪的互动关系重新连结。

「辜汪会谈」现在已经成为两岸关系上的专有名词,这项会谈的关键之处在于辜汪两位老先生的「代表性」,迄今,无人能够替代。

辜老出身台湾富豪世家,长年致力于工商企业的经营,形同台湾工商界的龙头大老;更在台湾外交环境逐渐低迷之际,在官方无法著力时,以民间人士代表政府出面,在国际上为台湾争取实质权益。辜老没有任何政府官职,但在中国国民党一党独大的时代,辜老一直是执政党(国民党)的指定中常委(现在已经改成全部经由党代表选举产生),横跨政商两界,备受层峰信任。

汪老则与当时的中共总书记暨大陆国家主席江泽民渊源深厚,汪老在卸任上海市市长时推荐江泽民接任,对江有扶持知遇之恩。江泽民出任国家领导人后,当时,以江泽民为核心形成了中共领导阶层的主要派系─上海帮,汪道涵是其中重要成员,并由江亲自委托汪老出任海协会会长,这也凸显了江泽民亲掌对台政策的决策态度。

借由没有官方身分却获得双方当局各自授权的辜汪两老,来开启两岸的「第一次接触」,其实也显示了两岸关系的复杂与特殊。

辜老生前在一次专访中谈起「辜汪会谈」时曾经特别向笔者提到,在新加坡签署「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辜汪会谈共同协议」四项协议时,辜汪两人在签署了两项协议后,站起来互换了位子,再坐下来签署另两项协议,然后,辜汪相互交换协议文本,并交换了签名用的笔。这些动作与国际正式签约仪式中完全一样。

然而,其中的奥妙则是辜汪两老换位子之举,这是辜老提出的。辜老要强调的就是「对等」。

辜老当时说,从中华文化的传统角度而言,右边的座位是比较尊崇重要的位子,既然有四项协议,双方应该在右边的座位上各签两项,这样才公平。在这个全球瞩目的场合上,辜老认为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轻忽或放过。

所以,「辜汪会谈」的举行代表僵持对立的海峡两岸展开接触了!而且,进行了对等的正式协商,并达成协议进行签署,两岸两会不但「对等」协商,而且在整个会谈的过程中,所有的内容与细节都是彻底的「对等」。辜老为台湾争取地位之用心良苦,由此可见。

「辜汪会谈」举行之后,两岸两会正式进入了协商的时代。

内部仍需协调

「辜汪会谈」举行时,各方注意的都是海峡两岸从僵持对立走向和解协商,可是,这是台面上的风光;台面下却「祸起萧墙」,海陆大战正在悄悄酝酿,暗潮汹涌。「辜汪会谈」举行时,海基会秘书长是邱进益,这已是海基会自一九九一年三月九日成立以来的第三任秘书长。前两任的秘书长陈长文与陈荣杰之所以离职,主要在于难以融合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与陆委会的互动磨擦也是原因。

邱进益在一九九三年三月到任,四月七日就赴北京进行「辜汪会谈」预备性磋商。邱进益出身外交系统,出任海基会秘书长之前担任总统府副秘书长有五年之久。由于前总统李登辉曾经政策宣示过,国防、两岸、外交是总统职权,邱进益这项人事安排,被视为李登辉亲炙两岸关系的象征,邱进益也因此备受期待。

然而,当时的陆委会主委黄昆辉,则更早在李登辉担任台湾省主席期间就已结下渊源,「国王的人马」云集海陆两会,盛况空前。

事实上,邱进益到海基会后并没有时间了解内部情况,随即处理「辜汪会谈」这种大事,以致于在庶务工作上就引发争议。尤其是媒体方面,海基会成立后,由于两岸问题敏感,是全民关切的焦点,每次协商时,台湾的媒体记者都是与协商团队住宿同一个饭店。

邱进益要到北京进行预备性磋商,大陆海协会为表礼遇,计划安排海基会协商团队下榻「钓鱼台国宾馆」,这是北京当局用来作为来访国宾住宿与会议的场所。邱进益当然很乐意。

钓鱼台国宾馆是以一处古代皇家林园修建而成,美则美矣,但与外界全然隔绝,只有海基会人员能够进住,媒体记者是被管制的。这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媒体记者为了采访困难而强烈反弹,在野的民进党立委也借此质疑,没有媒体监督,过程不透明,类似黑箱作业,海基会只得作罢。

到了要去新加坡,住宿饭店再成话题。邱进益属意古老又昂贵的莱佛士酒店(Raffles Hotel),当时的房价已非记者的出差费可负担,媒体再次反弹,在野党也不会放过,海基会当然没有住成。

这两次的饭店风波都使得陆委会受到「连累」,因为最高民意机关立法院的质询目标是陆委会,这也使得原本海基会可以自行处理的庶务,陆委会也要过问了。海陆两会都因而对彼此心生不满。

另外,在会谈议题方面,有关台商投资保障的问题,是四项协议之外的一个新议题,当时由我方主动提出,希望借此进行讨论,目的是为了宣示政府保障台商权益的立场。

这是一个专业的议题,邱进益上任还不到两个月,对此议题自然不熟悉,谈判时的立场与分寸的掌握,变成由负责议题幕僚作业的海基会法律服务处许惠祐处长主导。其实不只台商投资保障协议,要签署的四项协议也都是由法律服务处负责,因而,陆委会顺势借由许惠祐掌控「辜汪会谈」的情况。此举对海陆的互信无异于雪上加霜。

海基会每次出门协商,陆委会在家里都是挑灯夜战,海基会在国安系统的协助下,每天谈判的情况都要向台北回报,最后的决定权须由陆委会拍板才能定案。

「辜汪会谈」举行时,要签署的四项协议已经谈妥,谈台商投资保障协议之目的在宣示立场,事实上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商谈,主要是由辜汪两老上演两岸和解的大戏。但海陆之间却因为互信基础薄弱,在经过「辜汪会谈」后,嫌隙变成了鸿沟。

海陆大战细究起来,从政府大陆工作体系建立时,就已埋下导火线。依照设计,陆委会是大陆政策主管机关,海基会是民间团体,接受政府委托处理两岸民间交流涉及公权力的事务。当时的比喻就是,海基会是白手套,陆委会是手,手套当然是应该跟随手的方向。

但是,海基会成立时主要由民间人士组成,完全是另一套人马,自行独立运作,而且从不认为自己是「手套」。

对此,不禁令人想起,当时我方率先成立大陆工作体系,完成全盘规划后展开与大陆的接触,大陆方面为因应我方才成立了海协会。海协会虽然由汪道涵出任会长,其内部人员大部份由国台办调任,甚至一人兼任两职,就是「一套人马,两块招牌」。

在经历海陆大战的波折后,再看看大陆海协会,难免有「后见之明」的感叹。但自二○○八年五月马总统上任后,曾经负责对外贸易谈判的江丙坤担任海基会董事长,而会谈当时担任陆委会特任副主委的高孔廉接任秘书长,两岸两会恢复协商,海陆两会间的沟通运作愈趋顺畅。陆委会王主委更进一步表示:「现在没有海陆大战,将来是海陆联合作战。」

媒体的力量

二十年前,「辜汪会谈」是一个全球瞩目的大新闻,国际媒体都派人采访,记者总数在两百人以上,其中台湾媒体占了近半数。说实在的,以台湾的国际地位,媒体是很少有机会采访以台湾为主角的国际新闻,「辜汪会谈」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台湾是一个民主开放的国家,媒体发展蓬勃,不过,媒体的力量有时却是一把双面刃。

台湾媒体对「辜汪会谈」重视异常,在会谈举行前数天就已纷纷派人前往新加坡。但,新加坡是一个对新闻管制甚严的国家,台湾媒体为了要拍摄会谈地点海皇大厦,就与当地看门的印度警察发生冲突,打了第一架。此时,行政院新闻局才紧急派人前往新加坡,处理台湾记者在当地的联系与采访安排等事宜。 然后,在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抵达入住饭店时,台湾媒体记者为了拍摄汪道涵的镜头,又狠狠打了一架,这让大陆方面也大为吃惊,他们原本认为台湾记者应该是以拍辜振甫的镜头为主,为何要抢拍汪道涵?这也应该是台湾媒体给大陆方面的一个震撼教育。

当天晚上,笔者接到一位熟识的大陆官方媒体记者的电话,特地来拜托,如果海基会有对台湾媒体「吹风」的话,希望能把相关的讯息告诉他。但是,海基会的吹风都是公开的,以致于没能帮上他的忙,甚至应该说,他并不需要帮忙。

其实,在两岸两会的事务性协商期间,海基会在住宿旅馆为台湾媒体举行吹风时,大陆官方媒体都会派代表来听。笔者曾经亲耳听过一位大陆官方媒体的记者,在听过海基会的吹风后对他的同伴说,要回去找大陆海协会或国台办再讲一下,否则,就没办法发了,因为有的全是海基会的说法。

另外,在「辜汪会谈」举行期间,有机会与日本产经新闻的山本先生聊天,他谈到一个问题,就是台湾的谈判人才不足,这会是未来两岸协商的隐忧。

山本先生当时是产经新闻的驻北京特派员(他后来成为驻华盛顿特派员),他说,台湾因为邦交国很少,与国际间的互动就少,与外国进行谈判的机会更少,平常没有机会做例行的谈判,就没有经验也没有能力处理大型的协商与谈判。当时,听了觉得很不服气,现在,不得不承认他有先见之明。

至少在运用媒体上,大陆方面是占尽优势的。虽然大陆媒体的环境封闭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我方的主事者仍有值得深思之处。两岸关系自发展以来,就是最受瞩目的新闻,不论偷渡客、渔船或辜汪会谈,都是焦点。问题是当我方主事者面对媒体时,其发言的目的是我方谈判的利益?还是媒体篇幅的大小?其发言的考量是两岸关系的发展?还是内部斗争时的胜败?

两岸历史的关键点

如今回想起来,当时正由于台湾的经济发展繁荣,面对大陆有著无比的信心,也因为「辜汪会谈」的举行,让台湾本身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形成共识,对于与大陆展开接触并不害怕,认为可以也应该发展两岸关系,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也非常乐观。

「辜汪会谈」举行前,部分的民进党人士提出强烈质疑,还于出发前在立法院故意当面攻讦辜老,喊出「台奸」、「卖台」等情绪性的言词。但在「辜汪会谈」举行后,民意的肯定就已经全然压过这种杂音。

民进党为凸显反对立场,由当时党主席施明德率团前往新加坡,在「辜汪会谈」举行的会谈场所海皇大厦外进行抗议。由于人数太少(约十几二十人),新加坡的管制又严格,仅能到现场表达一下立场而已,并不能形成新闻的焦点。 「辜汪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这是二○○五年一月三日辜老去世时,汪老所致之吊唁函中的一段话。短短十六个字,道出了辜汪两老对两岸关系的最大贡献,以及这段历史的关键地位。

迄今,两老都已去世,「辜汪会谈」也成绝响。可是,现在的两岸关系发展至全面直接三通,两岸两会领导人会谈也因著签署协议的需求而越来越频繁,两岸政策的开放脚步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快,两岸关系已经形成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交流趋势。

这些情况应该是辜汪两老乐于看到的,而且,正因为二十年前的那次伸手一握,就此让海峡两岸真正地牵起手来了。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