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岸棒球交流◎文/王维斌《交流杂志103年2月号第133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对台湾的棒球迷来说,二○一三年十一月是个热闹非凡的时节,中华职棒经过一番激战后产生了年度总冠军,紧接著登场的是聚集台日韩澳等地的冠军队伍争夺荣耀的亚洲职棒大赛。本届的亚洲职棒大赛由台湾主办,在中华职棒联盟的精心策划之下,各项软硬体设备都获得不错的评价,而统一狮队在复赛中力克来自日本的乐天金鹰队,创下台湾的职棒球队首次在这项赛事中击败日本职棒球队的纪录,更令球迷们欣喜若狂。然而原本同意参赛的大陆,在赛前临时通知因组队问题无法参加,使得名为「亚洲职棒大赛」的赛事略显缺憾,也错失一次两岸棒球相互交流切磋的机会。
历经十多年的接触,两岸棒球界已展开互动的触角,但因整体水准有一段差距,且棒球运动在大陆尚不普及,因而呈现较为倾斜的交流样态。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对相关产业的业者来说,大陆市场形同棒球圈的「蓝海」,蕴藏了丰沛的潜力,值得深入开发。
大陆棒球发展历程
棒球运动于清末传入中国,日后在两岸的发展却大相迳庭。在台湾,棒球被称为「国球」,成为民族荣耀的寄托,半夜聚在电视机前面收看卫星转播的威廉波特少棒赛,是四、五年级生共同的回忆。相对地,棒球运动在大陆的发展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一时,直到一九七○年代中后期才恢复。一九七九年中国棒垒球协会成立,一九八六年中国棒球协会独立建制,并在天津建造第一座现代化的球场,重新开始推广棒球运动。
发展初期,大陆采取的是菁英养成的模式,将实力最上层的一批人组织起来,集中投入资源并引进外籍教练,打造一支能够上得了台面的代表队。从历年国际赛的表现可以看到大陆棒球代表队明显的进步幅度,二○○六年在荷兰举行的哈连杯,中华队第一次在国际赛中败给大陆队,让国内球迷深感错愕。虽说不能以一场比赛的胜负,断言大陆的棒球水准已超越台湾,但二○○八年的奥运与二○○九年的世界棒球经典赛,成员均属一时之选的中华队竟连番落败,使台湾球迷受到极大的震撼,这也显示出大陆棒球代表队的水准已非吴下阿蒙,纵使整体实力尚无法凌驾于台湾之上,但在短期决战的国际赛事中,仍不能等闲视之。
对于潜力无穷的大陆市场,美国大联盟怀抱高度的兴趣,投入人力和技术推广棒球运动,提供教练培训、技术指导等协助,并致力发掘璞玉。二○○一年,投手王超与西雅图水手队签约,成为首位进入美国职棒体系的大陆球员,虽然日后表现不佳黯然离开,但在大陆棒球运动的发展上,可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未培养出第二位实力可以前进棒球最高殿堂的大陆球员,但大联盟的合作计划并未中断,二○○九年与二○一一年陆续在无锡和常州建立棒球发展中心,为大陆的棒球运动扎根育苗。
然而,整体的发展趋势并未如表象的蓬勃,棒球在大陆迄今仍属于小众的运动。二○○二年,中国棒球协会集合了北京龙队(后改名为北京猛虎队)、天津雄狮队、上海金鹰队、广东闪电队(后改名为广东猎豹队)等四支球队,举办第一届中国棒球联赛。中国棒球协会秘书长申伟曾在二○○二年四月十六日的中国棒球联赛成立记者会上表示,考量比赛水准、球场条件及观众规模还不足够,因此尚无法以「职业」两字冠名。经过数年的发展,二○○五年联赛扩编,增加四川蛟龙队与中国希望之星队(后改名江苏希望之星队),二○○九年再增加河南吉象队,且有日本职棒球团投入协助经营,乍看之下前景似乎甚为乐观。但十年过去,中国棒球联赛始终无法培养出足够的球迷规模,赞助商也逐渐缩小合作规模或撤出,导致联赛的营运愈趋艰难,二○一二年更因缺乏赞助而取消赛事,迄今仍未恢复,现在大陆内部最高层级的棒球赛事,只剩下四年一度的全运会而已。
若能在国际赛场上获取佳绩,将利于棒球运动在大陆的推广与宣传。二○○八年奥运赛场上击败中华队,可说是大陆棒球史上辉煌战果之一,不仅让其他国家重新评估大陆的实力,也为其推广工作带来正面效益。然而二○一二年伦敦奥运与二○一六年里约奥运,棒垒球运动均被摒除于正式项目之外,连带影响政府部门支持的意愿,挹助经费逐年减少,对于发展遭遇瓶颈的大陆棒运,不啻雪上加霜。
两岸棒球交流面面观
十余年来,两岸棒球交流陆续开展,形式大约包括三种:人员交流、比赛交流、资金投入。在人员交流方面,以台湾的职棒退役球员赴陆担任教练为主,最早西进的是前统一狮队球员江泰权,在二○○○年担任天津雄狮队的教练,之后陆续有郑百胜、廖敏雄等十余名退役球员先后赴陆执教,他们带来新的技术和观念,协助提升大陆棒球实力。在球员方面,两岸棒球赛事的规模、球员薪资水准有落差,加上其他因素考量,虽然中国棒球联赛开放使用外籍选手,然而并无台湾球员跨海投身联赛。而台湾的职棒界虽曾思考过是否开放聘用大陆球员,但因讨论没有交集,迄今未有先例。
互动较频繁的仍是交流比赛的形式,除了一些由企业赞助举行的小规模邀请赛,二○一一年,中华民国棒球协会和中国棒球协会在云南西双版纳共同举办第一届海峡两岸棒球对抗赛,这是两岸棒球协会首度合作推动的赛事,迄今已连续三年轮流在两岸举办。第一届时仅设成棒组,第二届起增加少棒组,扩大为两级对抗,不仅参赛队数增加,扩大比赛规模,主办单位也持续累积经验、修正赛制,以增加比赛的公平性与精彩度。
要在大陆推广棒球运动,除了要有人、有心,当然少不了要有钱。中华职棒联盟前秘书长梁功斌就是著力于实现梦想的先锋,二○○八年在北京投资兴建了达阵棒球庄园,集合棒垒球培训、赛事推广、场地运营及棒球文化传播等功能,透过俱乐部形式,增加大陆民众接触棒球运动的机会,亲身参与感受其乐趣,长期目标则是希望能随著环境的成熟,培养出「棒球界的姚明」。达阵凭藉自有场地的优势,数年来举办了各类型的比赛,其中包括自二○一○年开始举办的「『新龙旗』两岸棒球英雄会」,作为两岸四级棒球相互切磋与展现实力的舞台,这项赛事在主办单位持续推动下,已经成为两岸棒球交流的重要活动之一。
深化两岸棒球交流
现今大陆的棒球运动发展,呈现出一种专业冷而校园热的样态,在高校与大学校园中展现出蓬勃的朝气,性质和以往的菁英培育模式也有所不同,而是将它单纯作为一项运动,或是一种休闲活动看待。网际网路所带来快速而丰富的资讯,甚至是国外职棒赛事的转播,使大陆民众有了更多接触棒球的机会,这种蕴藏于民间的热度引发的效用,有别于以往官方主导模式造成聚焦过于集中的情形,对于推动棒球运动的普及与深耕有正面效益。
厚植基层发展以外,大陆棒球运动仍需持续强化顶端实力。对于年轻球员而言,除了加强练习,更重要的是增加与较高阶球队的对战机会,累积实战经验以强化实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符合法令规定的前提下,可考虑开放台湾职棒球队吸收大陆籍球员,或可思考邀请大陆组队,参加以协助年轻球员汲取比赛经验为目的的亚洲冬季棒球联盟,不仅可充实大陆球员的实战经验,增加观摩学习的机会,大陆球队展现出重视速度的球风,对国内球员也可形成良性的刺激,以期彼此切磋,相互提升水准。
大陆早已是各项体育竞技场上的常胜军,发展棒球运动并无追求金牌的迫切渴望,确实成为推广过程中欠缺强大助力的隐忧。不过,如果透过体育持续推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或许另当别论。台湾的职业棒球发展已有一定规模,体认到扩大市场的需要,吸纳大陆球队加盟不啻为中长期可考虑的选项之一。
棒球相关产业是台湾具国际竞争潜力的产业之一,除了逐步实行选手旅外、举办国际赛事和春训的引进等,周边产业仍有相当大的扩展空间。在福建有数家从事棒球用品制造的台商,产品质精物美,获得美、日职棒界肯定,但目前泰半以代工及外销为主。若大陆的棒球风气有所成长,辅以服贸协议争取到进入大陆电子商务市场的绿色通道,台湾品牌的商品将可透过网路行销大陆内需市场,为业者带来庞大的商机。
运动具有跨文化、跨国界的性质,也可当作促进国际了解与和平的工具。大陆的棒球运动发展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它蕴含的庞大商机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若能掌握先机,以台湾的创新思维与突破性作法,与大陆广大的市场相乘,两岸合作的棒球运动产业将有机会在国际市场上展现优质而丰富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