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幽默大师的文化城堡―林语堂台北故居●文/刘云《交流杂志103年10月号第137期(历史资料)》

由台北市区通往阳明山的仰德大道上,座落著不少豪门的深宅大院,每一座大院都被高高的围墙保护著,经过的游客皆难窥其堂奥,除非是已开放作为对外经营的餐厅、或纪念馆,譬如文学大师林语堂的故居。

一九六六年,林语堂由美国返台定居,特别选在仰德大道二段一四一号这个位址,建立他定居台湾最后的栖所,这个地点雀屏中选的原因,据说景观酷似他的福建龙溪家乡。

中西合璧的观景别墅

高龄七十二岁的文学大师、幽默大师,在为自己设计这栋养老居时,依旧流露著顽童的心思,及艺术造境的才华。他把北京天坛的蓝紫色琉璃瓦、四合院、竹石造景的中式建筑元素,与希腊的雪白墙垣、西班牙大师高第的螺旋列柱、西式教堂的窗扉,全部掺和在一起,设计出这么一栋中西合璧又特异鲜明的观景别墅,令到访者无不莞尔,彷佛置身古今中外交错的时空。

林语堂写了一副对联,足可作为其生活艺术的座右铭: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初入故居院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蓝瓦白墙,方正的单层房舍,十足的希腊风格。再走进房屋正门,第一眼就看到由白色的螺旋柱围出的一个正方形小庭院,也像个天井,以洗石子舖满地面,仅在一个角落辟出一个养鱼的半椭圆水池,水池靠墙面栽种著茂盛的竹和枫树,枫树高过屋顶、高大参天,阳光透过树叶洒下闪耀的光点,投射在水面、锦鲤身上,形成斑斓粼粼的波光,与蓝瓦白墙形成强烈的中、西对比。

据说林语堂常坐在池边的大理石椅上,享受持竿观鱼的乐趣,他自述:

我要一小块园地,不要有遍舖绿草,只要有泥土,可让小孩搬砖弄瓦、浇花种菜,喂几只家禽。我要在清晨时,闻见雄鸡喔喔啼的声音。我要房宅附近有几棵参天的乔木。

其实这个小院中没有看到的高大乔木,就环绕在房屋四周,右侧院落及可以俯瞰山景的后院,各有一片舖满泥土的腹地,可以种花、种菜、饲养家禽,而且林语堂自己也永远栖息在后院的墓园中,以他乡做故乡。其生前一段话,正可作为安眠于土地中的注解:

当我躺在泥土地上,接触著泥土、草皮时,我的灵魂似乎钻进了砂土,快乐的蠕动著。当一个人这么陶醉时,他就跟在天堂一样。

以阅读为中心、闲适为格调

由走廊右边的居室作为参观起点,先进入书房。林语堂一生著作丰硕,全部以流利的英文书写,《生活的艺术》是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的作品,一九三八年,此书在《纽约时报》的每周畅销书排行榜上雄踞榜首长达一年。

林语堂著作等身, 藏书量也不少,书房中两大面书墙,书香满室,深色的书柜配上高雅的黑色皮沙发,一派德式的理性低调风。他非常重视「阅读」这个开卷有益的习惯:

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就时间,空间而言简直就被监禁于周遭的环境中。他的生活只限于和几个朋友接触,只看到他生活环境中发生的事情,他无法逃脱这个监狱。但当他拿起一本书,他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许是从广泛的阅读中,得到无数洞察人情事故的灵感,林语堂才能在《生活的艺术》里写出这么多语带珠玑、启发性灵的篇章。另外,具有红楼梦情致的《京华烟云》,创造了女主角姚木兰秀外慧中的气度及风范,彷如薛宝钗的化身。《吾国与吾民》书写中国的传统思想、哲学和文化艺术的特色,成为欧美人士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林语堂也翻译《老子》、《庄子》等思想集,著作《孔子的智慧》、《苏东坡传》,把中国重要的思想家及哲理介绍给西方社会。

林语堂在英文教育上的贡献也不容忽视,曾经编著《英文文学读本》、《开明英文文法》及《林语堂当代汉英辞典》,这部辞典,作者视为一生写作生涯的登峰之作,也让他在文学大师之外,又添了语言学大师的殊荣。

林语堂是追求闲适生活的一代名士,除了重视精神的享受,也极重视身体的舒适感。其卧室紧临书房,简单素朴,一张单人床只能容纳一人独眠,但他却对床垫极为讲究:

我很需要一个好床垫,这么一来我就和任何人都完全平等了。世界上最大的富翁也不因有钱而睡在一个更大的床垫上,他的床最多比我的床长几寸而已。自然使我们平等,短暂的生命也使我们平等,老与死使我们平等。

他还认为屈腿蜷卧在床上是人生最大乐事之一,在这种姿势下,任何诗人都能写出不朽的佳作,任何科学家都会有划时代的发明。

金玉良缘来自「给与受」

由林语堂的卧室进入另一个被规划为「客厅及餐厅展示间」的大起居室,昔时的格局包括一个浴室及林夫人的卧房。浴室拆除后,馆方挂上珍贵的字画,展示与贵胄名士来往的记录,譬如蒋宋美龄女士赠送的墨兰、比利时画家Alard 为年轻的林语堂画的肖像画、水墨画家叶醉白致赠的祝寿画「奔马」等。

靠近后院阳台较宽大的区域,光线明亮、景致宜人,昔时为林夫人的闺房,可见林语堂疼惜夫人的一面,他们于一九一九年结婚,从此夫唱妇随,相濡以沫,感情弥坚,林语堂说:

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著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

现场展示的每张餐椅背上,均刻了一个「凤」字,即夫人廖翠凤的暱称,足证那份永志不渝的浓情蜜意。

烟斗是林语堂极重要的棈神食粮之一,他还幽默的认为「烟斗」也可以缓和夫妻不睦的紧张情况。

抽烟斗的人不会和太太吵架。理由很简单, 不可能一面抽烟斗,一面大声咆哮。一个聪明的妻子在看到丈夫即将发脾气时,会立刻把烟斗塞在丈夫的嘴里说:「算了吧!」

一九六九年一月九日,在阳明山麓的这栋居所里,一对喜烛点燃,林语堂夫妇悄悄庆祝结婚五十周年。林语堂认为廖翠凤属于接纳万物、造福人类的「水」,而自己则是凿穿万物的「金」。

有不为斋 食色为先

「有不为斋」是林语堂为上海的书房取的名字,沿用于台湾的书房。重新规划后,昔时林家用餐、招待客人的客餐厅,改成对外开放的营业餐厅,特别挂名「有不为斋」,以吸引雅好艺文及美食的游客们。

在林语堂故居开设餐厅,自然得推出男主人最喜欢的几道美食,如德式猪脚、无锡排骨、菠菜乳酪手烤鸡等。据其次女林太乙回忆:父亲喜欢法国南部的风光,对地中海的生活氛围,感到自在又契合。所以他以地中海的蓝、白色调设计这栋别墅;而清淡又能凸显食物原味的南法菜,也列入林语堂的食谱中。

林夫人烧得一手好菜,从厦门到美国,再到法、德,然后回到台湾。一路上,家常美食陪伴著林语堂,使其「人生的低潮在食物的甘美中获得释放」。林语堂选择在台湾度晚年,也因为台湾的人与食物,让跑遍大半个地球的他感受到「家乡的味道」。

推开「有不为斋」通往阳台的木门,阳台这一方天地是林语堂生前常常流连的所在,他写道:

黄昏时候,一人坐在阳台上独自乘凉,口衔烟斗,若吃烟,若不吃烟,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

阳台上仍放著几张木桌木椅,供游客走出去,静静的坐下来,体会男主人那份悠闲与自在。山下的市容在烈烈的阳光下,呈现一片迷离的阳焰影像,高大的绿树环抱四周,带来绿意盎然的一丝凉意,难怪林语堂说他的房屋周围要有高大的乔木,有树才有荫,树荫下正是他的长眠乐土。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