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金融老兵对台湾未来的省思◆文/黄齐元(蓝涛亚洲总裁)《交流杂志104年6月号第141期(历史资料)》

一九九四年我前往大陆,担任一家外商投资银行大陆地区的总经理,当时大陆的资本市场刚刚对外开放,一切还在「试点」阶段,企业也都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经济尚未发达,我帮忙许多体质不甚健全的企业向外国投资人吸金,发行所谓的B股、H股和红筹股,但是心里很不踏实。

翌年朱镕基进行宏观调控,许多公司财务出了问题;后来发生亚洲金融风暴,以及二○○○年全球互联网遭遇极大危机,造成更多大陆概念股相继崩盘,以致大陆中央痛下决心彻底改革国有经济体系和资本市场,才有今天的成果。

大陆金融市场的早期参与者

作为一个大陆资本市场的早期参与者和金融市场推动者,见证了许多大陆企业从无到有的崛起,以及台湾企业由盛而衰的过程,感触良多。九○年代初期台湾股市攀上万点,证券公司里万头钻动,和今天大陆的情形很像,但台湾没有抓住转型的契机,二○○○年后更陷入蓝绿政治斗争,江河日下,不仅丧失亚洲四小龙中的领先地位,更失去信心,乱了步调,不管是政府、企业或人民,没有方向,迷失打转,看不见未来。

投资银行家的工作一向讲求低调,对客户的业务保密,鲜少对外演讲。但自二○○○年回台湾后,我经常替报章杂志写文章并发表演讲,主要理由不是为了个人沽名钓誉,而是因为深深感受在台湾的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对于大陆现况缺乏深度了解,甚至还停留在过去观念,以致造成错误决策。

我以近乎传道士的热忱,一个一个解说,后来觉得还是透过演讲和写文章比较快速。大陆近十年飞速成长,在许多领域如互联网甚至走到美国的前面,反观台湾却陷入「失落的十年」,一消一长之间彼此的距离就拉开了。令人忧心的是近年新世代的心态趋于小确幸,大陆学生却发挥狼性,充满创新与创业的斗志,像阿里、腾讯这样的新经济企业引领风骚,更让我觉得有必要加强和年轻世代的沟通。

从网路行销到网路作家

三年前的某一天,我的合伙人跑来找我,告诉我他有一个新想法叫「网路行销」,我们新成立的小公司可以用新方法来拓展知名度。由于他曾担任美国网路上市公司CEO,我相信他的看法。他告诉我商业周刊正在物色专栏作家,希望充实网路内容,要我抽空和他们见个面。

必须承认在此之前,我对网路的认知相当肤浅,甚至不晓得什么是微博和推特,但我一向乐于尝试新事物并勇于接受新挑战,就这样歪打误撞地开始了我的网路作家生涯。但公司的知名度并未因此而打开,我也未接到任何新生意,但个人的知名度却不知不觉地迅速提升,跳脱原先的金融人脉,就像威而刚,副作用超越了最初的目的。

网路实在很神奇,只要放一篇文章上去就可能吸引别人注意,程序简单,却可快速与多人连结,赞成或反对瞬间就知晓。

我写这个专栏只有二个原则,第一是将目标对象年龄层从我周遭的人降低二十岁,用大家都懂的语言,但传达的信息是深入的;第二是以台湾人的观点出发,将经济现象以浅显白话表达其实比专业论述要困难,许多政府官员都因此而跌跤,政策宣导成了学理式的教条,老百姓自然会无感。

我的想法大部分是信手捻来,包括日常工作中观察社会和经济的心得,以及每周阅读报章杂志的灵感,以大中华和全球的眼光去检视台湾,加以分析,马上就有很多想法。

台湾目前的沟通有一大问题,就是在世代上出现了断层现象,年长一辈用许多复杂的经济理论和教条式论述写文章,年轻的「婉君」用创意、社群、跳跃的方式交流,以致双方观点无法有效融合。台商和台湾年轻人也是两个极端,爱台湾就不能和大陆扯上任何牵连。我尝试在文章中扮演桥梁的角色,希望能够「跨地域、跨领域、跨世代」,将不同年龄层和背景的人串连起来,事实上我的读者群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到四、五十岁的中年人都有。

有人问我两岸奔波那么忙为何还能抽空写作?其实这对我而言并非难事,可能是因为多年投资银行训练,让我有达成任务的纪律。经过一段时间后,这已不再是一个普通任务了,知道有那么多人因为我的文章受到启发,特别是年轻人,我感到更强的社会责任。

刚开始写作时,我的心情还算平静,但过去一年不知为何,我变得越来越容易激动,文字是我抒发情感的方式。我希望传递的信息主要有三点:第一、爱台湾一定不能闭关自守,要有开放的胸怀,才能创造「台湾价值」;第二、大陆和台湾密不可分,台湾不可能达成「去中国化」的全球化;第三、台湾要用对的方法,才能同时掌握大陆和全世界的机会。

大陆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早期我们对大陆的理解是「世界工厂」,但这几年随著大陆成本上升,已非昔日的制造天堂。前几年兴起大陆是「世界市场」的说法,但服贸的争议让大家重新检视大陆内需市场,很多是看得到摸不著,且门槛早已超出一般台商能力范围。

不管是「世界工厂」或「世界市场」,都不能确切描述未来大陆经济发展的轨迹。在习近平大刀阔斧改革下,大陆经济已转由三股新的力量带动,包括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互联网(internet)和创新(innovation)。

国际化是大陆最重要的大战略,不管政府或民间企业都积极走出去,体现在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政策上,大陆企业更为了取得品牌、技术、通路,对欧美企业展开并购,从早期的能源、金融,到近期的品牌服务业。台湾连两岸服贸、货贸协议都无法顺利签署,亚投行也被排除在发起会员外,未来在国际上恐怕会更加边缘化。

许多人不了解互联网对大陆经济的影响力,事实上大陆已成为全球电子商务最大市场,阿里、腾讯、小米都开始打造自己的「生态系统」,这种软体加服务的商业模式超越了台湾传统替欧美大厂硬体代工的成功方程式。大陆经济的新主流都是由不到五十岁的人领军,不像台湾还是由六十、七十,甚至八十多岁的企业家担纲。

创新是大陆对台湾最大威胁

就个人观点而言,大陆未来政策最大的突破,在于转向以「创新驱动」带动经济成长,取代过去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李克强最近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根本改造经济结构,未来不再依赖政府扮演火车头,而是从民间由下往上的方式透过创新引擎,激活经济能量,根本上是学习美国这几年Google、Apple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台湾这几年已不复创新创业热情,当年海外华人回国在新竹科学园区创业的热潮不再复见,年轻人创业也欠缺前瞻性、国际观和大格局,这是台湾未来最大的隐忧。

我很幸运曾在美国、台湾、大陆和香港等地工作,锻炼了自身的全球经历和国际观。我所能做的就是帮助更多人以正确观念和创新思维,扭转他们的人生和未来。

作为一个外省第二代,我热爱台湾,也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但台湾的现况令我痛心疾首。投资银行家最大的责任是替股东创造价值,然而我们今天只有台湾折价(Taiwan discount),对岸则享有中国溢价(China premium),差距越来越大,而我却无力扭转这个趋势。

用文字和台湾年轻一代来沟通

「迈向下一个台湾」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用个人微薄的力量,唤醒更多人勇于改变。迈出第一步,先改变自己,进而改变台湾,最终改变世界!

本书主要的内容分为五大类,第一是和两岸有关的论述,第二探讨全球化对台湾的冲击,第三分析产业转型的挑战,第四剖析现在最流行的创新创业课题,最后也是最受欢迎的则是有关年轻人工作和前程规划的建议。取名「下一个台湾」是要强调「改变」的重要性,但偏重经济、社会而非政治的角度。

请向前看,想像一个比现在好一百倍的台湾。有一天,你与我,我们会一起实现并见证它的到来。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