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清泉梦屋忆三毛 ◆文/刘雨菡《交流杂志104年8月号第142期(历史资料)》

对出生于五○、六○年代的读者来说,作家三毛的故事是一段绮丽隽永的传奇。对于新生代的读者来说,三毛就像天涯海角一颗璀灿的星子,生动、精彩却难以捉摸!因此,三毛的作品,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是不退流行的畅销书。她的故事,也一直是流行不退的传说。

三毛算得上是台湾第一位女性自助旅行家,她的足迹遍及欧、美、非、亚等数十个国家,但却在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间,于台湾新竹县一个远离尘嚣的五峰乡桃山村落脚,并在此地筑起她的「梦屋」,这个因缘来自一位在台传教的神父丁松青。

惊艳绝美清泉 筑梦红砖老屋

三毛与丁松青结识于兰屿,短暂的相遇、相聚互相留下美好的印象,也连结了往后逐日建立的深厚情谊。一九七六年丁神父被派到清泉的泰雅族部落传教;鼓励丁神父写作,并为其翻译作品《兰屿之歌》的三毛也翩然来到清泉,原本只打算短暂停留、讨论翻译细节的三毛,完全没料到这一趟造访,竟让她爱上清泉部落的幽谷梦境,并结下不解之缘。

三毛在为丁神父翻译的《清泉故事》序文中写道: 清泉不远,台北出发是十点,竹东吃了午饭,办好入山证,慢慢开,停车看了一下路边商店挂著卖的冬菇和堆著的木材,然后进入无边无际的芒草深山,才不过下午两点多钟,世界已经完全变了。

几度在路边出现了人家,看到了炊烟,我的心禁不住有些情怯,就怕清泉来得太快。

一九八一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十四年的生活,回台湾定居,她其实是怀著极深沉的悲痛回家乡的,因为挚爱的夫婿荷西‧马利安‧葛罗,于一九七九年九月三十日中秋节,在西属拉帕尔岛的海域潜水时意外丧生。三毛历经第三度情感上的打击,不但亲自用手去挖荷西的坟墓,甚至一度想追随荷西远去,后来在双亲的扶持下返回台湾暂住,稍后又回到加那利群岛,但至死始终无法走出丧夫之痛。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台湾的《联合报》赞助三毛到中南美洲旅行,撰写《万水千山走遍》旅行文集,她应是在出发旅行前,来到桃山清泉探访丁神父。

丁神父得知三毛即将走访中南美洲,特别询问是否经过墨西哥,因为神父的家乡在圣地牙哥,紧临墨西哥边境,他期盼她顺道去看看自己的母亲,他离家流浪十七年,比三毛多了二年。

同为浪迹天涯的旅人,心念或许更容易相通,这也是三毛愿意为丁神父译书的原因,她在《清泉故事》序文最后一段说道:

丁神父,我们看上去国籍不同,语言各异,一生见面的次数又那么的少,可是你说的话,我怎么全能那么方便的就能懂?小王子说,有一些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那么有一种语言,是否需要用心灵去听?我听了你讲的故事,有关那群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我懂了。

一九八四年初,三毛再度来到清泉,为丁神父翻译的《清泉故事》即将付梓,书中对清泉的介绍,及这一趟与年轻泰雅族人相处三天的感受,竟让三毛陷入一场恋爱─和清泉恋爱。

第二天,三毛就在隔著河、正对著教堂的地方,找到她的「梦屋」,一栋又老又破的红砖房子,空置了数年,但因为坐落在悬崖上,可以俯瞰整个河谷及山峦的曼妙景致,令她惊艳不已!丁神父记述当时的情景:

三毛在房子里来回踱著,好像对屋顶的破洞、倾颓的墙壁,和满地的垃圾视若无睹。她觉得这里太美了,迫不及待告诉我她打算如何整修房子,来变成她的梦中之家。

几个礼拜后,一群年轻人已开始照著三毛的蓝图,著手修复房子,这时候丁神父收到三毛的一封信:

关于那栋小红屋,小王子昨天对我说,他再去拜访驾驶员的时候,很愿意住在那里,一个人住,在那儿,他也可以种他的玫瑰。小屋有时可以开著门,因为狐狸可能在下午四点「准时」来找他。   

三毛先为这栋红砖屋取名为「安静之家」,碍于名称太像墓园,改为「三毛的家」。红砖屋位于桃山村清泉一号吊桥上方五十公尺处,离张学良故居仅几百公尺之遥,循著指标往小山坡上走,几个拐弯即抵达目的地,沿途仍保留不经雕琢的面貌,包括「三毛的家」亦然,一栋平凡老旧的红砖屋,因为三毛的临幸才有供人凭悼的灵魂,古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正是如此吗?

敞开三毛的家 迎接寻梦旅人

红砖屋几乎保留当年的面貌,仅在宽大的露台上添加一个大遮篷及围栏,昔日自然是天空为帐幕、丛生的野草野花作篱笆。但现在慕名而来的游客不少,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施以人工的修饰,也方便经营户外咖啡座,让游客愿意在此伫足、歇憩,品咖啡香、观云、赏景,体会三毛当年对于潺潺清溪、蔼蔼翠峦、袅袅云雾的感动与眷恋。

三毛说,安安静静的坐一个清晨再坐一个黄昏,在这里面,没有悲恸,只有平和。

故居空间不大,隔成一大一小间,三毛坚持为自己隔出一个小角落,她说「请让我和别人分开,我的角落就是我的角落」。室内也没有华丽的摆设,一派简朴与粗犷,长期浪迹天涯的三毛,已能处处为家。墙上展示著女主人的绘画作品与旧照片,还包括砥砺人心的箴言。一边流览昔日的档案照片,耳边也不断廻响著早年那些悦耳动听的校园民歌,《浮云游子》、《如果》,当然少不了荡气回肠的《橄榄树》,这可是现任的管家徐秀容特别用心之处,感性又贴心的徐姐,为故居注入更多浪漫的元素,因为这里是三毛「梦里的家」,这也是「梦屋」名称的由来。

三毛对于「树」似乎也特别钟情,在西班牙住家栽种的橄榄树,早成为流浪者思故乡的标志,而这栋故居入口处也有一株高大的梢楠树,据说三毛喜欢流连盘桓其荫下,或静坐或冥想。她应不知梢楠树的身价吧?该只是被树木的奇香吸引吧?这可是台湾森林的一级国宝,因木质芬芳,木屑极适合作为燃香用品,素有「台湾檀香」的美名。 

一般都说三毛在此地住了三年,其实她停留的时日并不多,这时候的三毛反而畏惧天天待在山上,无所事事的发呆或冥想,她虽爱恋清泉的一草一木,及年轻人的笑容与热情,但对清泉却有著「近乡情更怯」的矛盾,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三毛在《联合报》发表了一篇文章:

亲爱的称呼我陈姐姐的青年朋友,在新竹县五峰乡清泉那个地方,有一幢叫做「三毛的家」的小屋,今后开放给你们。欢迎分享小王子的星空,在各位渴望回归大自然的情况下,请各位利用我不能享用一日的房子,作为大家的家园,在那个房子里,没有舒服的床垫,只有木板地,可是这一切不是受苦,请各位尝尝硬板地的坚实,诚心诚意留下了给各位度假,我的家,不再只是我的,是大家的。

更请你,当泰雅的朋友走出山区的时候,给他们一份小小鼓励和帮助,不要不认他们这一批泥巴做的真人。

这是我心爱的家分享给各位的条件,不再痛苦自己的离去,因为那个原先只为自己梦想的小屋,在这种处理上才有了真正的价值和利益。它是我目前最不舍的一样东西,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对我,它已是全部的梦了。

这篇文章说明了三毛在此筑梦的原因,不再是为了自己,千帆过尽之后,她的心量已从一名跷家的女孩,变成人妇,再变成心怀大爱的「母亲」。而文章刊出后几年里,果然有上千个来自全台各地的年轻人,住过这个「梦屋」,享受过泰雅青年的热情款待,也在清泉温柔乡里做了甜美的梦。

三十年后,另一位心怀大爱的母亲徐秀容,也被这篇文章感动,来到这里,想为泰雅的孩子尽点心意,徐姐告诉我她想为孩子们成立剧团,现场贩售的三毛文集也将补助孩子们的生活所需:

我好希望有更多像三毛对部落有爱的人来,我愿意接待他们,让整个部落成为每个人的心灵家园。

「三毛的家」果然具有传递梦想的魔力,它继续等著有心的旅人前来寻梦、编织美梦。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