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库里一点都不土◆文/雨舒《交流杂志105年2月号第14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人文荟萃、艺风斐然、美食满街、休闲宜人,几乎是一般游客对台中最直接的印象。回首二十几年前在台中就读大学时,除了老市区外,四处稻香蔼蔼的景象,仍深印脑海。在经历过一番蜕变与发展后,台中已从一座城乡交错的中型城市,变成宜居宜游的国际大都会。如今,充满亲子欢乐气氛的绿园道,相映于临近的车水马龙,多了对比之趣;拔地高挺的崭新巨厦,衬托了比邻巷弄的历史感;包罗万象的夜市,品样之丰更取代了过往单纯以食为天的吆喝。难怪去(二○一五)年由大陆社会科学院携手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发表十年后「最富城市」的排行榜,台中是台湾唯一进榜的城市,排名第八,后势可观。 若以台中国立美术馆为核心,画出一个半径约一公里的圆周,那么圆周内的景观应该可以做为台中新都会形态的缩影。这里面有令人怀旧的历史建筑群,有绿草如茵的市民广场,有展演皆宜的台中大墩文化中心,有寓教于乐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有大型亲民的公共艺术作品,有林荫遮天的草悟道、勤美诚品绿园道与经国绿园道,有密集诱人的百货商圈,有舒适优雅的观光饭店,有异国风情的美食餐厅,同时,也涵盖了幽静安闲又逸趣横生的土库里。
巷弄中的小确幸
「土库里」,地名虽然很本土,但也可从中看出此处早期的特色所在。所谓「土库」,指的是农家用来储存稻谷的土制仓库,犹如云林的「土库镇」,因位处通往鹿港、北港、嘉义、台南等地的南北交通要道,当地居民为供输各地所需,所以建造许多土造谷仓,以利储存,因而得名。而「土库里」周遭早期曾经是大片的稻田,农家就在土库建仓储粮。 至于现今的「土库里」,主要是指忠明南路以东、美村路以西与存中街以南一带。由于越战期间美军曾驻扎该地,因此现在仍可在巷弄中看到许多融合台日式风格的小洋房,围墙内的中庭,有的住家莳花种草,将它变成缤纷多彩小花园,围墙外有时还可看到绽开的季节之花,独自垂挂在灰色的石墙上,颇有孤芳自赏的况味。部分的中庭,则是做为餐厅桌椅或装饰品的摆设处,颇能吸引路人驻足而观,尤其异国餐厅散见于土库里一带,无论是法国、义大利、印度、日本、韩国,甚至是客家美食,都可在此一举闻香、任君挑选。 更有趣的是,寻常人家中有间矮墙爬满藤蔓枝叶,没有店招,只有衬著绿意的红铁门,穿过庭院走入店家,有如置身小法国,草编鞋帽与藤篮包,每个角落风景都染上了南法的闲情逸致,就等著你来慢慢感受。就连位处幽巷中一家小小的关东煮摊位,也充满日式情调,让人恍如置身京都之郊,可以安闲地呼著碗中的热气,再大吸一口柴鱼高汤的香味,或者当你坐在阳光洒落的绿荫下或窗边,享用一顿丰盛的餐点时,内心难以形容的「小确幸」也随之油然而生。
文创之美增添慢活趣味
除了异国料理美食,土库里也与距离不远处的范特喜文创区一样,利用老旧建筑,进行文创空间的再造,其中有文创小舖,也有在水泥墙上进行漫画式的涂鸭创作,还有咖啡民宿与杂货小店隐身其中,与老屋巷弄交错出一抹城市新意,也为老社区增添不少新气象。台湾不乏创意人才,却仅有相对稀少的文创事业品牌,主要问题在于创意人才的经营管理能力不足,并缺乏稳定的创业空间与行销通路。为此,政府近年在积极推动文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致力改造旧有废弃空间,或以活化古迹的方式,提供有意从事文创产业的年轻人实现理想的空间。以经济部为例,已在台北、高雄、花莲的老旧或废弃房舍中,成立三个创作基地,再从各个基地出发,带动相关产业聚落进驻,活络在地商圈与经济。 除了政府政策支持与资源的投入,民间也展现自发性的力量,在社区中引进各种文创相关的微型创业者,共同营造生活创意聚落。约四年多前,「土库里」开始有手作创作者、动画工作室、乡村风杂货与艺廊等不同行业一起酝酿一股文创风潮,各小店之间也自然而然形成互助的小聚落,每年举办社区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趣事。土库之心文创聚落计划主持人杨婉仪现在更办了《暖太阳》杂志,借以吸引更多同好进驻。如今,「土库里」结合文创之美与充满历史感的巷弄之趣,已逐渐发酵为年轻创作者实现梦想的归宿之一,也是旅人寻找幸福滋味的落脚处。
为城市点染幽静的气质
著名的传播学者杨志弘在〈读懂一座城市〉一文中,曾写道:「不同的人,建构了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城市,养育了不同的人。人有气质,城市也有气质。人的气质,决定了个人的人缘;城市的气质,影响了城市的人气」。相较于不远处常吸引大批游客的美术园道,仅相隔一条美村路的土库里却是闹中取静。在「土库里」的绿园道散步静思,犹如置身乡野,丝毫感受不到众声喧哗的都会之苦,也为台中这座城市点染一丝幽静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