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繁华旧影话街町——昔日「台北银座」巡礼◆图.文/李念殊《交流杂志105年6月号第147期(历史资料)》

每当漫步在总统府后侧的街道上,总会令人彷如置身时空交错之中,从总统府(原台湾总督府)、台北宾馆(原台湾总督官邸)、台湾银行总行大厦,到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内的国立台湾博物馆(原台湾总督府博物馆),再从衡阳路出口一路向前走,两侧犹存的旧式商业洋楼,无不与周遭方正简白、不假雕饰的现代化大楼风格迥异。这些充满怀旧风情的日本殖民时代建筑,有的仿巴洛克风格,有的在外观上敷以西洋式的象征性装饰,不仅时代风格强烈,也让我们得以在台湾稍稍领略西方古典建筑之美。


日据时期的建筑样式颇为多元

从台湾建筑史的角度来看,日据时期的建筑样式可说是与日本在台湾这块殖民地上移植其母国文化的政策密不可分,无论是以日本传统建筑为蓝本所兴建的各式建筑、创新的日本古典式样新建筑,或是仿巴洛克建筑,都与日本本土风行的建筑风格相近。日本战败撤离台湾后,部分建筑或被国民政府充做公署之用,或被列为「国定」、「市定」古迹,或未拆除改建,以致现今台湾各处几乎都仍然可见日据时期的建筑风情。

综观日据时期在台湾兴建的建筑中,最具日本文化色彩的建筑物,主要是以日本传统建筑为蓝本所兴建的各式建筑,以及创新的日本古典式样新建筑,依其属性可以归纳为「传统日本式样建筑」、「日本古典式样新建筑」及「内涵质变的传统日本式样建筑」三大类。由于某些建筑的日本意识太过于浓厚,例如神社、神宫等,战后初期国民政府因为反日情结,曾有意识地加以拆除或改建,以致现今保存状况良好者,与一般西洋式样的楼房数量相差甚远。简单来说,留存至今的日据时期建筑,大致可分为官署、神社、寺殿、学校、民居及商舖等几类。其中现今台北衡阳路及其周边的日据时期建筑,即属于「商舖」一类,也因为其西洋式的楼面,比较没有明显的日式色彩,且为私人财产,得以保留至今。


衡阳路-昔日的「台北银座」

从台北车站前到衡阳路周边区域,在清朝时期属于台北城内。日本据台后,于一九二○年开始推行行政区划分制度改革,将原来的行政单位「街」、「庄」改为「大字」或「字」,到一九二六年又将台北市的部份「大字」改为町名。车站前的馆前路附近称为「表町」,重庆南路一段称为「本町」,博爱路附近为「京町」,延平南路称「大和町」,衡阳路一带则称「荣町」。这些日据时期的行政地名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不再使用日式町名,地籍代号的日式町名又改成清代台湾传统地名,例如荣町改成衡阳段、京町改成博爱段、本町改成府前段、表町改成馆前段等。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七年间,台湾地籍图重新测绘后,由「町」、「大字」改来的「段」全部废除,纯由「街」、「路」取代。

「町」名经过国民政府街道改制后,几乎都已经被人遗忘,反倒只有成都路一带的「西门町」,这个台北名闻遐迩的步行区与购物商圈,大家还能朗朗上口而沿用至今。一九四六年,国民政府执政下的台北市将荣町、北门町、东门町、表町等共十九个町,合并为「城中区」;一九九○年,台北市进行行政区的重划,城中区与古亭区再合并为现今的「中正区」。

在「中正区」内,如果谈起最具百年风华的代表性街道,应该是以「衡阳路」莫属。台北城自一八八四年(清光绪十年)建城之后,街道陆续发展,「衡阳路」在清末时期已有街屋店舖,为刘铭传招请浙江方面兴市公司所建造。「衡阳路」在清代称为「石坊街」(原有一座「急公好义」牌坊,现已移至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内),当时是通往台北城西门的要道,也是日本据台后,日人最早入住台北城的地区,而「石坊街」改称「荣町通」后,也逐渐聚集人潮,日人陆续在此开设商舖,成为日据时期台北最繁华的商业区,甚至有「台北银座」的美誉。台湾第一家百货公司,成立于一九三二年的「菊元百货店」,就是位于「荣町通」,当时的菊元百货店是除了总督府外,唯一有电梯的民间建筑物,因此外地人到台北几乎都要前往开开眼界,可谓新奇热闹。可惜的是,菊元百货店已被拆除改建为一般办公大楼。所幸「衡阳路」目前仍是保留较多日据时期商舖的主要街道,由于位于台北精华地段,昔日繁华的街影依稀可见,伫立在新旧并立的建物之间,难免引人遥想近百年前车水马龙、行旅杂沓的荣景。

除了当初的菊元百货店,「荣町通」上较具规模的建筑物,还有现今位于衡阳路八十七号的合作金库,它原本是日据时代的「台北信用组合」,建于一九二七年,建筑高三层楼,外墙以红色面砖搭配洗石子装修,颇具古典之美,目前已被列为市定古迹。而现今位于衡阳路十九号的「金石堂广场」,骑楼立面则是由厚实的石材砌筑成五柱四间的连续拱圈,从其位于转角处的宏伟外观来看,在当初应该也算是颇具规模的商号。

在上述几栋较具指标性的建筑外,现今衡阳路从十一至十七号、二十六至三十号,以及五十四至五十八号等两侧建筑物,都是从日据时期保留至今,部分建物虽然已经残破失修,等待拆建,但部分商号仍在一楼开店营业。有趣的是,每栋建筑的外观设计有其各自的表现手法与特殊的建筑语汇,尤其在屋顶、门廊、混凝土仿木构元素与细部雕饰,都可在西洋风格的外表上约略看到日本建筑的元素,为千篇一律的街道景色增添不少视觉上的怀旧气氛,例如五十八号的「全祥茶庄」,顶部钟楼形式壮观整肃,四面还有牛眼窗的设计,柱身雕饰精雅,细部花纹讲究,望似官衙公署,可见当初这栋建筑物的主人,或许是富甲一方的巨贾。

令人回味的是,在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西入口与衡阳路与怀宁街转角的「公园号」酸梅汤老店铺,也是日据时期留下来的建物,许多在台北念书的在地人或外地人,或许都曾在儿少时喝过这家店铺的酸梅汤,口味数十年如一日,至今未改,相较于街上琳瑯满目的新兴时尚冷饮店,可说是独树一帜,引人怀念旧日的美好时光。


台湾文化面貌多元可贵

现今在紧邻衡阳路周边,还有一些日据时代保存至今的大型建筑,除了前面曾提到过的国立台湾博物馆(原台湾总督府博物馆),还有襄阳路上的土地银行(原三井株式会社旧厦,亦被列为市定古迹),以及位于长沙街的总统副总统文物馆(原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递信部,目前移交国史馆管理),都是较大型的国有财产机构。当你穿梭在这几条不算太宽广的街道时,不妨放慢脚步,用建筑美学的角度细心品味这些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烙下具体印记的建筑物,并将之视为丰富台湾多元文化的一环,或许就能更客观地看待历史的轨迹。

台湾文化的可贵,就在于每个时期的先民或移民都带来不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原住民文化、中华文化、日本文化、西洋文化,乃至新住民带来的东南亚文化,都在时间的流沙中,相互激荡磨合,进而型塑出举世独一的台湾文化面貌。所谓「涓滴成海、聚沙成塔」,文化的底蕴是透过包容与内化的过程逐渐厚实而成,从「衡阳路」建筑的发展与兴替,我们看到了旧日的风华,看到了历史的刻痕,更看到了文化的脉络正在循循向前。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