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两岸交流纪实图文奖 最佳潜力奖》陇东黄土地上的母亲◆文/何安华《交流杂志105年8月号第148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父亲陇东庄浪县故乡四叔来信:姑奶奶过世了。享寿八十四岁。
父亲看过后没有说话,脸上闪过一丝黯然,把信放在桌上,回房去了。
姑奶奶是父亲的姑妈,嫁到通边乡新集村;第一次陪父亲返乡,堂弟领我们到新集看她。路上父亲说,小时候家里穷,他给人放羊,时常三餐不继,那时姑奶奶还没出嫁,常自己饿著,省下两个窝头留给他吃,是小时候对他最好的人。
那是我见过姑奶奶唯一的一次,老人家八十多岁了,佝偻的身子穿著陈旧的深蓝色布衫,头上覆著黑巾,布巾下露出花白稀疏的头发,脸上布满岁月风霜镂刻的皱纹,常年日晒,两颊红通通的,嘴里一颗牙都没有,笑起来眼睛瞇成一条缝。讲话乡音极重,我一句也听不懂。
我们告辞的时候,她扶著拐杖挪动三寸金莲,说什么也一定要送我们到路口,劝了半天才回头;我端起相机拍摄她离去的背影时她转头,挥了挥手进入门内。
走在陇东乡间村道上,经常可以看到像姑奶奶这样的身影;她们的一生,凝结著中国近代的所有苦难与沧桑。
陇东民风闭塞保守,一直到民国二十几年都还存在缠足的陋习;对女性来说,缠足不仅极端痛苦,日常作息和下田劳动也相当不便。庄浪县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山多田少,气候干旱,农作物生长不易,民生本来就极为困苦,加上不时降临的兵燹、匪乱、干旱、蝗灾、冰雹等天灾人祸,使得生活更加艰难;她们生命里有大半岁月都在贫困、饥馑和恐惧中度过。
二婶比姑奶奶小二十多岁,但她的一生和姑奶奶一样艰辛。我永远忘不了回程路上堂弟描述他幼年时母亲扶养七个兄弟姐妹时哽咽的声音。
他说:解放后他们家分到的田地位于高处,从家里过去要走一小时山路;早年家穷买不起牲口,从翻土整地、施肥到庄稼收成运回家都全靠人力,农忙时母亲天没亮就扛著锄头出门干活,天都暗了才摸黑回家,一双缠过又放开的脚时常走得又红又肿。回家后还得伺候公婆、烧饭、带孩子、洗衣、缝补,几乎没有阖眼时候。一九五○年代末期「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村里许多人饿死,母亲每天走十多里山路去采野菜、挖草根、剥榆树皮,回家拌著极少量的杂粮煮成糊糊,一家人就靠这个存活下来。
今天,虽然人们不会再挨饿,但由于青、壮年男性多往城市打工,留守的只剩下妇女和老弱,所有农活依旧由母亲们承担。田间工作依然繁重,还要担心在外工作丈夫的平安和操心子女的未来,但她们无怨无尤,默默面对生活的磨炼。
黄土地上的母亲们用她们辛劳的汗水浇灌土地,哺育孩子,让生命一代一代延续下来。
向陇东大地上所有的母亲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