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旧时光的曼妙滋味—青田老屋展新意◆文/高立诚《交流杂志105年10月号第149期(历史资料)》

漫游青田街,老树遮荫,一扫暑热;枝叶缝隙撒下的阳光,落在百年历史的日式建筑,穿梭巷弄,走进一间间老屋变身而成的餐厅、画廊、茶室……感受时空递嬗氛围,传递老屋与老树的记忆与生命,延续街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永远有诉说不尽的街道故事。

穿越人声鼎沸的永康商圈,摩肩擦踵的游客,生意兴旺的餐馆食堂带来喧闹,这街区最独特的人文风情和历史氛围,似乎并未在人潮中被稀释。漫步在静谧巷弄,参天老树成林成荫,风吹树梢传来沙沙声响,抖落一地尽是历史的叶片。院落内粗壮的老树,默默守候街道数十寒暑,台北市大安区青田街的老树群使得「绿宝石」的名号不迳而走。一栋栋日式老屋,静谧地坐落在巷弄绿荫之中,棕墙黑瓦的木造宿舍爬满青苔,日洋混搭风格的老屋翻修后,以艺文空间重新见客,诉说著历史的絮语,一栋栋老屋如同时空胶囊般,保留住许许多多文人雅士的生命轨迹,将岁月风华烙印在游客心头。


听老建筑说新故事

日治时期,当时的台北帝国大学(今台湾大学)与台湾总督府高等学校(今台湾师大)聘请多位日本教授前来任教,为了因应教职员的住宿需求,在青田街建立许多宿舍,成为学风鼎盛的大学住宅文教区。青田街的日式木造房舍在空间上表现了「台湾风味的日式房舍」,包括传统日式、大正时期后的西化、和在台湾的适应改变;在历史的脉络中意味了日本人在台建屋、落脚。

自二○○三年以来,当地居民以「老树生在老屋中,护树必须先护屋」的概念,积极推展保护老树行动,拼凑出青田街从日据时期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兼顾树木生存权与住户集体记忆。如今,一路从青田街十二巷散步至六巷,短短几个街区就有四间古迹藏身其中。百年的菩提树、八十年树龄的乌心石、高耸入天的亚历山大、大王椰子树、长满树须的老榕、印度橡胶树,以及顺著屋簷攀爬的紫藤,「绿」正是青田街巷道中最抢眼的颜色。

不仅如此,近年透过台大委外经营,采修旧如旧的原则,将青田街的文化保存运动推上另一层次。老建筑的宿命不再是大门深锁、颓倾毁坏,民间企业接手修复后,进驻各式产业,有餐厅、画廊、茶坊等,多元的思想在老建筑里激荡、交流与传承,漫步青田街的巷弄,每一步都是惊喜。


巷弄寻觅旧日美好

被暱称为「青田七六」的日式房舍,一九三一年由日本教授足利仁所建造。二次大战结束后,台大接管房舍,由地质系教授马廷英入住;二○○六年,正式成为直辖市定古迹,名为「国立台湾大学日式宿舍—马廷英故居」。老屋设计的风格,不同于传统日式建筑,展现「洋和折衷」的欧美与日式建筑融合的特色,不但拥有日式走廊、全木地板、拉门与屋内榻榻米空间,更与欧式凸窗、百叶窗、手工玻璃妥善搭配;在光线的穿透下,室内呈现出光影交错的美丽,置身其中细细品味,领略时光粹炼后的美丽风华。前院陈列约九公尺的樟木,随时可闻到原木馨香,屋旁壁上则展示台湾各地岩石标本,与马廷英的专业相呼应。

马廷英教授系台大地质系第一任系主任,为纪念马教授并推广科学教育,「青田七六」长期展示地质标本,将地质科学转变成生活化的知识,成为古迹永续传承的应用典范。黄金种子文化公司接手,推动古迹活化再利用,除保留当年马教授居住原貌,并提供古迹导览,更可享用美食,以经营的收入负担其本身的修缮费用,让更多人了解老房子蕴藏的循环价值。


典藏人文气息的氛围

同样是街区文化亮点的「敦煌画廊」,位于八巷十二号,原是台北帝国大学教授庄司万太郎于一九四○年所建住所,后由台大哲学糸主任洪耀勋入住。超过一甲子岁月,早已将这座属于日治时代的木造建筑摧残得体无完肤。「敦煌画廊」精心搜购旧式木窗与其他老屋拆下的屋瓦片,以编竹泥墙构造方式施作墙体,采木桁架配置屋顶结构,屋顶面铺盖的日式黑瓦,并买来宗祠拆下的大片樟木门,搭上铁架使其自然锈蚀,镶嵌入琉璃后做为新大门,既古朴又雅致。屋旁空间则为兼具艺文与品茗功能的「青田茶馆」,不但充满古朴怀旧风,更别具巧思。

绿荫中,泡一杯茶,静静领略混和了茶香、花香的怡人气息,享受身处都市丛泥中的纯朴静谧,倾听茶馆对你诉说过往的岁月。难怪,踏进茶馆的人,常常忘却时光的存在,一坐,就是一整个下午。


沉静的品茗之乐

日本建筑强调一步一景,茶则是一期一会,过去喝茶品茗被视为中高年龄族群的偏好,但老屋新生,带来了漫步在街头的年轻人。虽身处嚣闹市中心,却感到位于远离扰嚷的森林。推开「游山茶访」大门,踏著碎石庭径上的石板向屋子走,阵阵茶香飘散空中。「游山茶访」建于一九四五年,曾是台大教授洪炎秋故居,二○一二年,由来自南投的茶农世家「嘉振茶叶」公司承租,摇身一变成为优雅的品茗空间,述说台湾茶文化的发展轨迹。大门没有设置门铃,想拜访就得透过电话询问,店家以预约制方式,一次最多接待两组客人,细心提供舒适、隐密的居家品茗氛围。


绿廊散发多元美学

千篇一律的水泥丛林,若有日式木造老屋点缀其中,无疑能为城市增添几许温暖与光影。当一座城市里新建筑与老屋和谐并存,将能碰撞出生动有趣的火花。漫步老台北,人烟稀少了、景致清幽了、时光彷佛也老了。悠游日式巷弄,感受时空递嬗氛围,静谧风雅的茶馆、书店、咖啡馆及小物街景,隐身巷弄的异国美食,映照出现代生活有深有浅、宜动宜静、中西共存的多层次文化韵味。传统与现代无缝接轨,由老屋承继而来的历史厚度、空间情感,延续城市的故事与生命。或许正因如此,老屋修复与活化成为全台显学。旧有生活轨迹的留存、周边环境共生的的空间利用,城市老旧建筑再现风华,老屋的历史脉络与空间规划同步激荡出文创产业的亮点,展现新型态的生活美学。

青田一遇,美不胜收,一间间老屋搭起巷弄的深度与结构,守望著都市的生命与记忆。来趟青田街吧,细步漫行,在绿荫缝隙的阳光下,歇脚喝杯香醇咖啡、清香好茶,随手翻翻店中陈列的艺文资讯与生活小物,品尝闲适悠然的滋味,静静拾起被匆忙遗落的人情温度,一间间茶馆、艺廊、画廊、咖啡馆串起的慢活滋味,唯有亲身体验,方能体会其中风情。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