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累了吗?来喝杯咖啡吧—秦宗春与中坜木匠的家关怀协会◆文/乔 何《交流杂志105年10月号第149期(历史资料)》

在这里的每个物品、每个人都有一段过往故事,有些辉煌、有些不堪,但相同的是他们在此找到了新生命的出口。这里是位于桃园中坜的「木匠的家关怀协会」,十多年来协会始终坚持聘雇弱势族群,更以二手衣物与废弃家具持续开发文创产品,一周还有几个晚上会有国际志工跟民众「烙英文」,为环保结合公益做出了最完美、最多角的诠释。


人休习 物修惜

当然,木匠的家本身也有一段故事,一切都要从免费的咖啡说起。九○年代台湾民风渐开,各式娱乐也一并风行了起来,中坜撞球间一家开过一家。一名美国牧师与五名中原大学教职员认为会影响年轻学子学习,希望提供他们一个单纯的场所,于是有了社区咖啡馆的成立。一些顾客不好意思白喝咖啡,将家中用不到但还很新的东西捐给咖啡馆义卖,公益二手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二○○四年催生出来。

另一方面,木匠的家渐渐发现许多白天出现的熟面孔原来是因为找不到工作,属于就业弱势的一群人,所以当协会正式将贩卖回收物当成一门「生意」认真经营时,就坚持将赚得的每分钱聘用中高龄就业者或身心障碍者。这些年协会已经辅导七十多位伙伴重返社会,「木匠的家关怀协会」理事长秦宗春的想法是,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将人才「回收再利用」,与物力一样,只要给予应有的尊重与训练,抛光上完蜡又是一条好汉。

「人休习,物修惜」是协会多年秉持的精神,他们期待以免费的咖啡与英语free talk鼓励民众慢下脚步休养和学习,协会同时也把从民众那里收集来的二手物加以整理修缮,废弃家具里残破不堪的部分就想办法再制成新的木作品,因为他们相信任何物品都应被视为宝贵的资源般来珍惜。


挖宝挖出新人生

走进木匠的家公益二手店,锅碗瓢盆、衣服、生活用具、家电、家具零瑯满目,位在中坜中北路上的公益二手店面有上百坪,后方另有近一百五十坪的木作工坊和家具展场,所有捐赠物资经过悉心打理后,整齐陈列在店内等著民众来挖宝,而正门口还有木工师傅巧手改造的家具精心布置而成的一小块生活空间,舒适度超吸睛。

「木匠的家关怀协会」透露,他们的员工平日忙到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民众寄的二手物品,国内外都有。回收的物资也是五花八门,不意外地以衣服最多,尤其农历过年大扫除期间,他们就曾在一天内收到上百箱衣服,整理的速度远远落后开封的速度。

这些一度要送往垃圾掩埋场和焚化炉的东西,需要顾客的独具慧眼,才有再发挥价值的机会。常挂笑脸的孙玉琪也曾是顾客,因缘际会下角色互换变成店员。她两年前陪朋友来买鞋柜,听闻木匠的家的理念后欣然加入志工行列,没多久刚好店内缺人顺势「扶正」,结果成了正职。

孙玉琪本身有听觉障碍,但因会读唇语,工作时多数顾客都察觉不出来。生性开朗活泼的孙玉琪乐于与人互动,她经常会上网看影片寻找改造灵感,这是她工作的最大动力来源,每每看到顾客对成品赞不绝口就很得意,她觉得在木匠的家找到了一份归属感。


走出黑暗看见希望

来到后方的木作工坊,刘瑞隆坐著轮椅熟稔地操作著机具,小心翼翼裁切废木材并拼装出新的生命,一如他自己。刘瑞隆四年前辗转来到木匠的家,一开始跟著修理小学课桌椅,经验累积多了慢慢抓到诀窍,现在是大家口中的「瑞隆哥」。

这几年接受过媒体采访几次,刘瑞隆总是侃侃而谈他的际遇,如今具备专业技能的他多了自信,也重拾欢颜,谁也想不到他曾害怕面对人群。刘瑞隆一九八○年开心过完农历年准备上工之际,一场不幸的车祸让他脊髓受损,下半身瘫痪,得知自己再也无法行走后,他的人生从此走入阴影,刘瑞隆经常以泪洗面,长达六年时间没出过门。

然而,时间长了总是有光从裂缝露出,刘瑞隆五十多岁时终于想开了,尽管中间历经几番挫折,他还是在桃园县政府介绍下来到木匠的家。本来是做建筑先期工程的他,对于木作只有概念没有实作,于是从头学起,最初只是修理问题家具,做点补强工作,后来进阶到将再生木组合成各种产品,现在俨然是再生木作系列的主力师傅,为自己和木匠的家创造更多价值。

目前木匠的家有二十多名员工属就业弱势者,协会的核心理念是协助他们培养技能和建立自信,经过适当的训练和人际互动,像刘瑞隆就变身家具达人,而另名年轻亚斯伯格症患者也愈来愈有专业店员的架势,能从容面对顾客介绍产品。


关怀在地放眼国际

「木匠的家关怀协会」从社区咖啡馆转型为环保教育站,最初在地下室仅几坪大的地方,后来转战地上还租下隔壁舖面,因应多元化而有了咖啡馆、公益二手店、木作工坊、家具展场和背包客小屋等五个独立空间。

他们经常举办系列讲座和社区活动,尽力扮演社区黏著剂的角色,在中坜这样一个社区意识日渐薄弱的都会型地区,特别需要活跃的组织力量。每周二至五晚间木匠的家还有国际志工陪民众说英文,让民众以最轻松的方式学习英文,在地方上引起热烈回响,不少人想来认识异国文化,也有一些人单纯来「试胆」和老外面对面讲话。像行销企划黄子凡在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准备期间就曾想来练英文,回国后成了协会的生力军。

木匠的家还有一个超具特色的背包客小屋,国际旅客的评价相当高,里面的一桌一椅连床铺都是阿公阿嬷级的古董,东拼西凑出了浓厚的复古风情,不出人意料,这些也全是民众不要的物资。木匠的家指出,背包客小屋十分鼓励国际旅客以工换宿,连续住三天可打工换宿,一天打工三小时可折抵住宿费,有时国际志工帮忙店内,有时帮忙弱势家户修房子、有时到学校分享旅游经验,为中坜带进了许多文化刺激。


年轻世代找梗做公益

只是「木匠的家关怀协会」创立至今十七年,大小困难却也未曾间断,最现实的一点就是如何在盈余和公益间取得平衡,但这个问题似乎也不是问题,原因是一直到最近协会才真的有盈余,过去发生过很多次发不出薪水的窘境,因为光是员工薪资、店面租金和水电费加起来就要八十万元,协会每月靠卖二手物的收入才能勉强抵销,甚至长期依赖劳动部的多元就业方案补助才不致积欠工资。

随著愈来愈多年轻人加入木匠的家,他们将经营格局拉大,建立标准作业程序,期许身心障碍者发挥更多工作效益,同时持续拓展触角,陆续推出「再用就好」研究室,定期举办系列课程,教导民众如何减塑、改造牛仔裤、修理椅子和电路等各种有趣的生活技能,今年暑假也首次举办老物市集;另外还有「二手时尚馆」,他们在时下最流行的虾皮卖场贩售二手衣物,并以二手衣为素材建立自有环保品牌,成绩不俗。

理事长秦宗春本身在中原大学任教,他将环保与公益的种子埋进校园,同时为木匠的家引介许多资源,人力、物力都有,加上年轻人拼命找梗推广理念,木匠的家这一两年愈来愈上轨道。就以木匠的家脸书粉丝页为例,一个地方性公益组织却能拥有上万名粉丝实属不易。


作大环保梦

木匠的家一年回收的上千件家具中,三分之一是需要修理的问题家具,三分之一是可拆成再生木的废弃家具,那么剩下的三分之一呢?答案是稍加整理就焕然一新的家具,可见实际浪费的情况有多普遍。木匠的家相信,所有东西、所有人都有它的价值,我们要作的是给他们机会发挥价值。「我们最初的梦想,便是提供一个地方,当你人生路上迷失、感到徬徨,可以来到这里;有人会为你泡一杯咖啡,聆听你的心情。」木匠的家在网站这样描述他们最初的梦想,历经这些年的成长与转变,他们希望还能保持初衷,继续做到「人休习,物修惜」。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