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黄昏里挂起一盏灯—两岸实体书店拚转型◆文/李怡芸《交流杂志106年8月号第154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郑愁予的诗谈及,「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这番意境也可说是书店最佳写照。一盏灯,在夜里传递著沈静,落地窗透出灯光,里面是读书的人,这是实体书店才有的景致。即使在网路、电商高度发展的今日,两岸的实体书店仍散发著独特的光辉,吸引著爱书人。

多元经营成趋势

面对网路及休闲多样化的冲击,实体书店多元经营、全方位拓展成趋势。相较于书的利润较薄,兼营咖啡餐饮或是其他文创商品的多元行销,是目前台湾不少书店的营生模式。2012年,曾担任过立委、客委会主委的罗文嘉在桃园新屋和台北市的瑞安街开设了「水牛书店」。在台北的水牛书店,原本只是复合咖啡店兼提供盲人按摩,假日在店门口贩售的农产,很快的销售就远胜书籍,于是在书店旁成立了专门贩售农产品的「我爱你学田市集」,这样的营收让水牛书店得以在租金昂贵的台北生存下来。

中国大陆书店更是结合了线上与线下。以中国大陆的书店尤其是实力显著的发行集团来说,近年来对非书经营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如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的书店空间,除了书亦复合文创商品、咖啡、书吧甚至儿童游戏区等。随著书店涉足多元产品规模的扩大、品种的增多,书店非书品的经营范围也从店内拓展到店外,线下实体店延伸到线上平台。而随著部分书店自营文创产品的推出,非书产品销售也由零售走向订制。

在线上推广方面,一些书店著力强化「微行销」、「微销售」,实体书店透过大数据分析,借助各大平台网上书店、微信平台推广等举措,对相关非书品进行推广,进一步开拓了销售渠道,满足读者多元购买需求。而在今年举办的首届「大众喜爱的5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活动中,书店类入选的共有8间:单向街书店、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南京先锋书店、蒲蒲兰绘本馆、三联书店三联书情、温州市新华书店、文友书店和即墨新华书店。

地方文化元素 自营特色产品打造独特性

结合在地情怀的农特产,是两岸独立书店兼具与地方互动、提供特色美味、销售文创商品的三赢模式。台北市新生南路巷内,从爱护地球和保护老树出发的「伊圣诗私房书柜」,一面提供绿色设计、慢食、环境议题的书目,一面提供无添加烘焙轻食与有机饮料,并不定期举办小农市集;宜兰的「小间书菜」二手书店,让人以书换取店主彭显惠的先生及其农友生产的有机农作物。

中国大陆实体书店亦积极打造自有品牌、彰显文化特色,如山西新华书店集团打造出 「晋韵华彩」(山西文创项目)与「水墨丹青」(书法教育系列产品)两个系列品牌;江西新华发行集团创立了「润之墨」书法系列产品、「尚文堂」两个文创品牌。「润之墨」书法系列主打产品包括硬笔、毛笔两大类型。硬笔书法产品内容依据义务教育教材小学阶段编写;毛笔产品文具亦强调低碳环保、使用方便等特点,适用于中小学生及其他书法练习者。

云南大理的「杂字书店」,一面出版刊物《杂字》,该刊第11本《我们这儿是集装箱》与精酿啤酒品牌「牛啤堂」跨界合作,把书里的文字内容做成创意衍生品:唐璜男啤与唐璜女啤。而文案则摘自《杂字》创始人女贼的文字。两款黑啤更在首届大理精酿啤酒节上亮相。此前,位于大理旅游景区的「杂字」,也以文创概念,利用当地产的普洱茶和梅子,开发出「女儿茶」、「失身酒」等商品。

空间美服务佳拚转型

2013年4月创立的「钟书阁书店」,开业不久即获誉「上海最美书店」,还被视作中国大陆实体书店转型的一个标竿。钟书阁能够获誉上海「最美书店」,首先在于装饰形式上的「美」。以闵行店为例,是运用「万花筒」的设计元素,表达出「书中的万花世界,万花筒中的大千繁花」等概念。

钟书阁闵行店的前身是钟书书店,主要销售教辅、文具,但转型成为钟书阁后,定位更大众,且强调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负责人金浩表示,书店即是「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他认为书店不应该只卖书,更应该重视服务在经营中的独特地位,因此他要求员工,做事不仅要让读者满意,更要让读者感动。

首先在书店内部陈设上,钟书阁闵行店的整体布局强调以读者为中心,书架摆放尽可能地降低,方便读者取阅。空间设置上预留很多活动空间,区域内设有休闲座椅,并设有咖啡吧甜品。

尤其,钟书阁的不少店员都掌握一项特殊的「找书」能力,不管客人提的要求多么模糊,比如「一个美国作家写的,白封皮,最近刚刚再版」,他们在偌大的书店转一圈,就会从几万多册书中挑出来。周到的服务一直是「最美书店」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策扶持至关重要

除了实体书店求新求变,力求突破逆境,政府的政策扶持仍是书店生存至关紧要的强心剂。中国大陆于2016年6月7日,由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各省市也相继有实体书店扶持政策。

以2016年北京市实体书店扶持项目评审结果显示,共有71家实体书店申请到扶持资金,其中5家国有书店分别获得100万元扶持资金,字里行间书店、单向街书店等24家专精特新书店以及22家区域书店分别获得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人民币不等的资金扶持,20家农村书店也获得了相应扶持。字里行间书店总经理陈绍敏就指出,「《指导意见》落地后,大环境方面的变化感受非常明显,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及重视给了实体书店很大信心,越来越多人愿意尝试开书店。」

简政放权,为实体书店发展「松绑」,是中国大陆自2016年6月《指导意见》下发以来,各省局、市局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如今年4月,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在其下发的《关于上海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便要求,简化行政审批,降低准入门槛。但陈绍敏就指出,其实年年审批有些没必要,建议以3年为一个节点。「民营书业的发展需要时间,它是一个持续的行业。一年的话,有些项目可能还没有进展,一些投资成果不大。」

细部落实成效或许仍有待时间观察,然而中国大陆自2011年出现实体书店倒闭潮,到2013年中央下发《关于开展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的通知》,再到2016年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实体书店经营状况的跌宕起伏已受到社会各界密切关注。

反观台湾,书店业者多半感慨,虽然强调书店对于推广阅读的重要性,但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援仍嫌不足,面对大环境的冲击,台北市重庆南路书街全盛时有一百多家书店,但近年只剩20间。面对书店倒闭以及编辑低薪、作家收入大减等整体产业结构问题,文化部长郑丽君曾指出要从图书统一定价开始,但业内人士不讳言,图书统一定价所带来的效应仍有不少争议之处,抢救之路,仍然漫长。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