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正港的台湾人:甘惠忠神父◆文/微声《交流杂志106年12月号第15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今年国庆大典上,在领唱国歌的南科实中国小部合唱团中,出现了一位外国脸孔的领唱者,成为这次国庆的新亮点。这位白发睿智、面容慈祥的长者,就是众人熟知、投身台湾心智障碍儿特殊教育逾50载的「特教之父」──甘惠忠(Oconnell Brendan Michael)神父。

一生奉献于台湾特殊教育

1936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甘神父,于1963年8月从神学与宗教研究所毕业后晋升为神父后,因秉持著服务人群的天主大爱,在教会指派下,从美国旧金山搭上货轮,远渡重洋21天后来到台湾,首先落脚在苗栗泰安山区。为了在以客家族群为主的地区帮助贫困的人,他努力学习客语、中文,并以一辆机车走遍山林,在来回一趟至少都要耗费一天的路途中,经常背著大批日常生活物资,前往不同教堂主持礼拜。在苗栗生活的11年间,他多次亲眼目睹心智障碍者,或被关在家里、见不得人,或像野放于山林,没有亲人关怀。

40多年前的台湾,一般人对于心智障碍者有著「白痴」或「智障」等充满负面及贬低的观念及不雅称呼。由于甘神父的二妹在出生后被诊断患有唐氏症,当时美国的特殊教育才在发展中,相关制度及资源都未臻完善健全,家人对于二妹的照顾及教育问题也曾面对许多难处与无奈,因此甘神父对于家中有心智障碍者的村民,其心里的痛苦、处境的艰难,以及父母因为绝望而放弃孩子的无奈,特别能够感同身受。这个经历使他决心将一生都投注在台湾的心智障碍儿的特殊教育工作上。

唤起社会对「早期疗育」的重视

由于深感对特殊教育学识尚有不足,1974年甘神父返美进修,隔年取得特殊教育硕士学位后,旋即返台,并于1976年接任台南市瑞复益智中心主任。在有热心人士的帮忙之下,瑞复益智中心于1982年登记立案,成为台湾最早的心智障碍儿日间托育立案机构。甘神父针对3岁以下的心智障碍儿,提供医疗与教育的「早期疗育」,目的是要把握黄金疗育期,让孩子们能尽早克服因发展迟缓所带来的不便,以减少日后生活障碍。甘神父也坚持「日间托育」,而非全日制机构教养,白天提供孩子复健与教育,下课后让他们能返回家中享受温情,而不是终年将这些心智障碍儿关在教养院里,与外界隔离。

当时,甘神父告诉家长们:学习迟缓的孩子,需要接受特殊的教育,将来能自理生活、照顾自己,才不会成为家庭的负担。但甘神父的努力,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回响。他曾请社工到台南的各妇产科医院介绍瑞复益智中心如何帮助心智障碍儿,却没有一个孩子因此来到中心。直到成大医院小儿科朱晓慧医师上门寻求协助及合作,情况才出现转机。朱医师一年至少诊断出300名心智发展迟缓儿,除提供医疗协助外,她认为早期疗育才能真正帮助这些心智障碍儿。因著医师的专业建议,此观念才逐渐推展开来,并为家长们所接纳,台湾的早期疗育就此一步步建构及发展起来。

没有教不会的孩子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1987年,甘神父接受天主教台南教区董事会的委任,在台南玉井创办德兰启智中心,继续心智障碍儿的早期疗育日间托育相关服务。之后,甘神父于1997年在台南学甲创办「伯利恒文教基金会」,并附设「婴幼儿发展中心」及「慈母幼稚园」(2015年已改制并更名为财团法人天主教伯利恒文教基金会附设慈母非营利幼儿园)。除了在婴幼儿发展中心提供6岁以下心智障碍婴幼儿早期疗育、日间托育及亲职教育等服务外,在慈母幼稚园更开始推动学龄前幼儿的「融合教育」,经由同时招收2~6岁发展迟缓幼儿及一般正常幼儿,让他们一起学习、生活与相处,使一般孩子可以学习接纳及包容跟自己不太一样的人,特殊孩子也能从一般孩子身上学到如何自立,希望借此提供一般孩子与特殊孩子互动学习的机会,培养出爱人、爱己并主动关怀他人的幼儿。

此一作法在当时社会遭受到很大的挑战,但是甘神父不畏阻碍的持续推行。园长说:「神父总是说没有特殊教育,只有一般教育,没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今,「早期疗育」以及「融合教育」已经成为推动心智障碍儿福利服务的主流,心智障碍儿的权益也逐渐获得政府相关法令及政策的保障,这些成果很大一部分都是受到甘神父的精神所影响。

《国籍法》修法 一圆当台湾人心愿

在台湾奔走推动心智障碍儿特殊教育50多年来,甘神父早已将台湾当作他的第二个家,也曾说过希望以后可以葬在台湾。虽然为了方便返美探望家人而仍保有美国国籍,在他心里却一直有「想当真正的台湾人」的心愿,期盼有朝一日能取得台湾的身分证。甘神父虽因推动心智障碍儿特殊教育的卓著贡献而获奖无数,但碍于我国国籍法规对外国人归化的双重国籍限制,这个心愿多年来始终未能实现。其他同样对台湾有特殊贡献的外籍宗教和医疗人士,如:空中英语教室创办人彭蒙惠、在澎湖医院照顾痲疯病患的白宝珠、在台湾文教媒体界有「杰瑞叔叔」之称的丁松筠神父等,虽一生为台湾贡献良多,但也都有此类似情形,囿于法规,只能取得外侨永久居留权。

近年,政府为解决外籍配偶归化的实务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外国人留台,具体落实延揽优秀外国人才政策,以提升国家竞争力,我国《国籍法》修正案终于在去(2016)年12月三读通过,新增了对我国有特殊功勋或有助我国利益的各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申请归化,无须丧失原有国籍的条文。所以已领有外侨永久居留证的甘惠忠神父,无须放弃美国国籍,在今(2017)年1月6日终于如愿拿到中华民国身分证,也成为《国籍法》修正案后第一个取得身分证的外籍人士,他一心想当「真正的台湾人」的愿望终于实现。

有如一粒麦子种在台湾土地上

甘惠忠神父为台湾心智障碍特殊儿童教育奉献长达50余年,早已超越了国界与宗教。如同早年许多远渡重洋、踏上世界地图上名不见经传的台湾这块小岛的外国神父或宣教士们,因著基督信仰中神爱世人、为世人舍己的精神,将他们的专业、智慧及青春,无私无悔地付出在这片土地上,有著比台湾人更爱台湾的精神,帮助台湾逐渐脱离贫困与落后。甘神父为台湾心智障碍儿贡献他的一生,就如同一粒麦子种在这里,所付出的一切终能发芽、成长、茁壮,期盼他美好的生命榜样,可以成为在这块土地出生成长的你我学习典范,使我们能够怀抱大爱、摒除歧见,为著下一代更美好的未来同心携手努力,让台湾成为真正的福尔摩沙。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