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佳人难再得─国光剧团《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文/林幸慧(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交流杂志107年4月号第158期(历史资料)》

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摘取《红楼梦》部分情节改编而成,是上海著名戏曲剧作家陈西汀晚年力作。1982年童芷苓在香港首演,几年后她便赴美定居,1990年曾来台与本地演员搭配,在国家戏剧院演出此剧。2003年,国光剧团推出全新版本,由魏海敏担纲演绎王熙凤的传奇;2017年国光重新制作,复排这出脍炙人口的好戏。

│戏曲舞台上的《红楼梦》

在华人世界里,《红楼梦》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古典名著,尽管读过全书的人越来越少,但总还是听过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名字,改编《红楼梦》的影视戏剧作品不胜枚举,从1980年代陈晓旭、欧阳奋强、邓婕版,到21世纪的新版红楼梦,每次改编都引起注目,成为一时话题。

戏曲舞台上,从1930年代起就有红楼梦故事演出。由于全书篇幅甚钜,支线繁多,人物又生动鲜活,各有情思,而舞台演出时间有限,还要留下唱做念表施展空间,无法容纳太多情节,因此改编者多选取全书片段或单一人物为主角,敷演一小段故事。有趣的是,虽说传统戏曲惯写才子佳人、少爷小姐,但早期红楼戏除了一出《黛玉葬花》之外,不约而同都选择没有被列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女子作为主角,如《晴雯撕扇》、《晴雯补裘》、《宝蟾送酒》、《红楼二尤》,晴雯、宝蟾是丫鬟,尤家姊妹名义上是宁国府贾珍夫人的妹妹,实则是父不详的拖油瓶。此外,除《红楼二尤》外,其他诸剧都是剧幅不长的单出,呈现枝繁叶茂庞大家族中的小切片,以演员个人特质为发挥的重点。1950年代,受到现代戏剧影响,戏曲编剧越来越成熟,剧团编制越见完备,行当齐全,开始出现以宝黛恋爱为主线、场面更为齐整的红楼剧作,其中以越剧《红楼梦》最有名,后来拍成戏曲电影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前述《红楼二尤》,是「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名作。文革前,陈西汀为童芷苓量身设戏,摘出《红楼二尤》里尤三姐段落,写成新剧《尤三姐》,公认是童芷苓代表作之一。文革后,童芷苓已非少艾,陈西汀也已是「红楼老作手」,一出《王熙凤大闹宁国府》,让她在退隐赴美之前,以王熙凤作为舞台生涯的精彩句点。

│一个王熙凤 各自演绎

童芷苓成名很早,曾拜师荀慧生,以荀派花旦身分在剧坛久享盛名。荀派人物特质或者聪慧娇俏、或者爽利刚烈,总之是绝不拖泥带水的性情中人。《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年纪虽轻,却是荣国府当家女主人,上有三层公婆,姑嫂妯娌层层叠叠,佣人仆妇难以尽数,其后又兼理宁国府。若是个性迟疑软弱,肯定被吃得死死的。书中描写她「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脸上带著笑,脚底下就使绊子」,诨号「凤辣子」。童芷苓晚年演出王熙凤这样一个人物,虽非荀派典型,以其人生历练与舞台积累,倒也可以想像。

2003年国光剧团决定制作此剧时,情况却不太一样。当家旦角魏海敏虽然早与「当代传奇剧场」合作,在莎士比亚改编戏曲中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跨界演出,钻研传统路线仍不遗余力。她拜师梅葆玖、以梅派正宗传人自期自诩,舞台形象雍容大方,气质高华,这样的演员要诠释王熙凤,乍听之下不免令人错愕。然事实证明,童芷苓的王熙凤辣得狠毒,让人切齿;魏海敏的王熙凤则辣得阴狠,以梅派的高雅华贵包裹住不可告人的重重心机,让观众醒悟到「凤辣子」不仅是快人快语、个性泼辣而已。她是金陵王家的女儿,世家大族的豪门闺秀,在进退有节、应对周到的堂皇表象下,自有其机关算计、城府深沈的一面。

除了魏海敏本人在表演艺术上的突破,此剧视觉效果也值得一提。传统戏曲素来以听觉为核心,最注重唱腔雕琢、听觉享受;但当代戏曲比起前代更注重视觉效果,尤其在现代的大剧场中,若缺乏相应视觉营造,很难说服早被各种视听娱乐惯坏胃口的观众。2003年首演版导演李小平,不仅细腻诠释剧本的文学内涵,还统合舞台设计房国彦、服装设计蔡毓芬,联手为观众创造传神的盛清贵族世界,或豪门富丽,或小巷清幽,重重华服让人目不暇给,气氛却又隐隐压抑得教人不安。

│一出红楼戏 一堂新血轮

2017年国光重新制作这出戏,复排导演戴君芳本是小剧场导演,非常尊重原创。领衔主演的仍是天后魏海敏,搭配演员有一半是原班人马,特邀豫剧团王海玲饰演贾母、刘海苑的秋桐、陈清河的来旺、许孝存的兴儿。另一半则已换新,坤生邹慈爱饰演贾琏、梅派青衣刘珈后饰演平儿,都是中青辈的实力派演员,恰如其分;尤二姐则是二十出头的黄诗雅,与魏海敏对戏,正显出尤二姐的柔懦无能、楚楚可怜。

戏曲术语中,有所谓「人保戏、戏保人」。人保戏指的是演员功力深厚,即使演出再烂的剧本,也能凭藉表演功力让观众如醉如痴;戏保人指的是剧本非常精彩,演员只要不是太差,都能够让观众看得十分尽兴。陈西汀剧本的精彩无庸置疑,理论上完全可以「戏保人」。然而有首演版珠玉在前,魏海敏、王海玲又都是一等一的戏精,配戏演员如果功力稍弱,整台戏节奏错乱或松弛,戏就不会好看。在团中前辈悉心指导下,黄诗雅并非只以本色取胜,其声情与表演在魏海敏之前并不稍逊。京剧在台湾发展最大的困境,就是人才培养不易。《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相隔14年的两次制作,第一次让声名早著的魏海敏再上一层楼,第二次则说明国光剧团培养新秀已经获得阶段性成果。

│雅俗共赏 普获观众肯定

除了在人才培育上有显著成效,在观众养成方面,这出戏也有其他新编剧作难以企及之处。

近年,无论在台湾或中国大陆,都可见到有些制作叫好不叫座,或者学者及专家评审委员喜欢、但在真正的商业演出市场上并没有得到相应回响。戏曲跟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无法脱离观众而存在。没有座上观众,再高深再精妙的艺术也只是孤芳自赏,终归凋零,或者进入博物馆被保存起来,与现代人很难再发生什么关系。有些剧团不得不发展出两种路线:一种走艺术电影路线,追求口碑、追求菁英份子的青睐;另一种则是以二、三级县市或乡镇观众为主要观众群。由于审美观的差距,这两者之间很难取得平衡点。台湾并不大,城乡差距虽然存在,但尚不足以支撑两种路线并存,而且国光是官方剧团,二者如何得兼,更需审慎拿捏。《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在2003年首演后,不仅在首善之区受到都会观众、学院派观众的喜爱,离开台北巡回演出也得到地方观众的支持,在对岸演出更得到中国大陆观众普遍肯定。这固然与《红楼梦》原著基础有关,但亦是制作群格局不凡,演员演绎有声有色,才能有此成果。

回顾国光历年作品,能像《王熙凤大闹宁国府》这样跨越阶层、跨越时空、雅俗共赏且历久弥新的杰作虽非绝无仅有,但委实罕见。在戏曲愈趋小众的当代,这样的成绩更显难能可贵。在可预见的将来,这出戏应该还会不断搬演,只希望,不要再让观众等上14年。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