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客家「新瓦屋」的耕读生活趣◆文/夏语柔《交流杂志107年6月号第159期(历史资料)》

近年,台湾兴起一股老屋保存与再利用的潮流,善用不同时代的象征融合,将富有历史情怀的各式老屋,在整建与改造下呈现崭新意象,重新演绎百年风华。座落于新竹县竹北市的「新瓦屋」,在多方努力下,以创意为老建筑带来新生命,也呼应客家人「好客」、「共好」的精神。

走进客家庶民生活

台湾老屋融合不同时期的特色与元素,不仅呈现时代变迁的缩影,更能看见历史发展的轨迹。大厦林立的竹北市区,保有历经两百余年岁月的古厝聚落,完整呈现农村的居民生活与历史轨迹。回溯清干隆年间,林氏家族渡海来台,于竹北开垦建立客家聚落,园区内多处保存清嘉庆年间的「泥砖屋」(土埆厝),典型的一堂二横伙房格局(三合院),以「忠孝堂」公厅为聚落中心,围墙门楼题有「西河世第」,见证百年岁月的家族光辉。

新竹县竹北市的「新瓦屋」曾被纳入高铁新竹站特定区的都市计划范围内,在地方文史工作者及六家居民的共同呼吁与努力下,2011年由新竹县政府文化局接手管理,并展开一连串空间规划,经行政院核定为全国第一处「客家文化保存区」,同时进行水田景观复原计画,为竹北六家农村的历史风貌留下见证。 活化再利用的「新瓦屋」,也展现客家人的好客精神,园区内的生态池,每年5月至7月为荷花开花期,粉色荷花朵朵绽放;秋天则开满蒜香藤紫花,一年四季皆有迷人风景。另开垦一分多的田地,重现六家聚落的原乡风情,依时序耕种稻田,时而变身开心农场,让民众可以亲身接触大自然。

将艺术融入瓦屋

从一个老屋逛到另一个老屋,享受不同空间艺术所带来的感动,彷佛听到多元艺术作品和老房子交织出来的喃喃细语;活化再利用的「新瓦屋」,有多家文创工作室、艺术家驻村,并不定期举办艺文活动,将新世代风貌带向客家传统聚落。例如,最初由创意市集延伸的「思微藏物生活空间」,举办藏物市集约有3年之久,吸引各领域手作者展示作品,成为文青、年轻艺术工作者发挥的舞台。

曾经入围金曲奖的新竹横山子弟刘荣昌组成的「打帮你」乐团,客语是「幸好有你」、「多亏有你」的意思,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顺便学句客家话,感受热情的客家文化底蕴,唤起在地的认同情感。不仅如此,「打帮你」乐团更试图在「传统中创新」,以客语、闽南语、国语融合,搭配二胡、笛子、唢呐等多种民族乐器,歌词中引用台湾传统念歌或山歌歌词,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现代流行音乐中,创作属于「台湾味」的音乐飨宴。

而平均年龄仅有21岁的「Mr.One Cajon乐团」于2017年年底进驻「新瓦屋」,除了乐器展示、教学及音乐表演结合在地文创艺术外,每季更在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区举办音乐性讲座,期望带给居民感受不一样的音乐,以实际行动展现对家乡的热情。

书店成为另外一个亮点

走进巷弄,「或者书店」格外显眼,取名意寓:「或」之随意,「者」之荟萃。「或」,或坐或卧,或读或写;「者」,意味作者、读者。书店一楼为实体书店,拥有7千本藏书,并设有亲子共读场域,以及艺术展演空间。二楼则结合13好市集等在地小农提供的轻食餐饮,还可自行DIY手冲咖啡,轻松氛围令人惬意。以书店作为空间经营的起点,「或者」不仅是一间书店,而是扮演推广多元阅读与思考,拉近亲子关系,缩短人们与土地距离的最佳使者。

农会新卖点 流行新风潮

去农会买东西已然成为一股流行风潮,买的不再只是新鲜蔬果,除了提供小农与市场更直接接触的平台,农会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使命,即是带入更多深层的议题,让关心农业、土地与食物的人相遇。

例如,位于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区的县农会农民直销站,卖场就设在古色古香的客家传统巷弄间,由农会经营的「新卖点」,每天从产地直送的生鲜蔬果和加工农产品,以颠覆传统的福利社经营型态,拉近产地到餐桌的距离。周末可见许多父母带著孩子一同前往,选购好食材、聆听农夫讲故事,体验手作DIY,将食育于生活,实践吃当季、在地的「好食」生活。而农民直销站不仅吸引民众「到农会买东西」,更成为年轻族群在老建筑前拍照、打卡的热门时尚景点,进而推广认识、深根在地客家文化。

又如「绿禾塘」,这家友善小铺除贩售一些小农产品、手作文创外,也不定期邀请各领域的专业人士举办发表会或经验分享,透过市集的互动,宣导友善耕作、友善环境的理念,例如运用园区内的一块稻田,让社区民众和小朋友参与水稻的耕作、成长,透过纪录和观察,深化对土地情感的同时,也肩负起传递绿色环保、友爱环境的使命。

怀旧之外 人情更美

许多人可能很好奇,「新瓦屋」并不是充满商机的场所,艺术家为何会愿意进驻?深入走访才发现,进驻「新瓦屋」的艺术家,有著不同于一般商家以营收为优先考量的经营模式,他们看重理念和经验的分享,致力于艺术和文创理念的扎根,期望建构一个可以让年轻艺术家挥洒的舞台。

老屋乘载过往历史的记忆,而其修复与再现连结著现代与过去的故事与人文情怀,整建及改造的工作,使传统得以延续,唯独浓厚的人情味,无法复刻,在疏淡的节奏里暖意源源不绝地涌现,与客家精神相互辉映。

历经两百多年的岁月,「新瓦屋」的房舍外观虽历经演变,但其历史价值及深蕴的内涵,却从未改变;造访一趟「新瓦屋」,只要稍微细读,犹如纪录片细描慢绘的视角,精采细腻的人民生活小史,都是时代珍贵的显影。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