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桃园老屋魅力新气象◆文/严禾光《交流杂志108年2月号第163期(历史资料)》

桃园拥有厚实的族群包容力,不仅是全国客家人口数量居冠的县市,也是西半部原住民族最多的城市,新住民人口也占全台一成以上,移工更多达10万8千人,加上闽南聚落与眷村,台湾多元族群的精髓在此汇聚。近年,老旧文化建筑开始投入修复工程,重现土地与人们的记忆,让民众从不同角度切入,感受桃园丰富的文化底蕴。

对于既有的老旧建筑,桃园具有独特的活化与永续经营模式,不仅积极修复文化资产,更让旧建筑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一展新容貌。以大溪为例,透过在地历史文化的研究,挖掘旧建筑的意义,并予以修复活化。从清代的老街,延伸至李腾芳、梅鹤山庄等家族故事,再到无围墙的木艺生态博物馆、街角馆等,串连丰富的文化与观光资源。现在旅客造访大溪,除了享受美味豆干外,更喜爱走读街巷深化文化日常,感受百年风华。

老建筑新生命 桃园77艺文町

位于桃园市闹区的「桃园77艺文町」原是桃园警察局日式宿舍,文化局以「修旧如旧」的方式,采OT(Operation Transfer,政府出资兴建、民间机构营运)方式委外营运,成为桃园艺文体验新据点。

座落于桃园市中正路77巷5号、占地3,250平方公尺的「桃园77艺文町」,有四栋建于日治时期、采日式工法木造结构的警察宿舍,屋顶铺设日式瓦片,设有雨淋板外墙,极具特色,周围还有多棵大树环绕,距离桃园火车站步行仅约5分钟,如同城市中的世外桃源。

园区主要分成展演空间的「六艺展览坊」,日式无菜单料理餐厅「大正九年」、DIY手作空间与贩卖在地特产的「手作贩卖部」,以及从台中起家的人气咖啡馆「成真咖啡」等木造日式建筑,室内保留部分竹编夹泥墙技法,园内另打造景观水池、步道草地、公厕与凉亭等设施,每栋建物皆具不同特色。

其中,做为展览用途的「六艺展览坊」,为古迹老屋原建改造,走入其中便可闻到扑鼻而来的桧木香气,仔细观察室内梁柱,还可发现刻在构件上的日本年号,让人有如走进时光隧道。而文创食堂「大正九年」供应无菜单料理,口味精致又颠覆传统呈现方式的日本料理,令人回味。空间相连的「小」和手作坊,贩卖桃园在地商家伴手礼、小农商品、木制食器、创意小物,还可在屋内体验竹编、编织、陶艺课,户外则有祈福亭供乘坐休憩。园区占地不大却充满艺文气息,冬日来趟和风慢活散步之旅,最是惬意。

沏一壶光阴 百年茶厂再起

具有时代意义的旧建筑,承载过往的情感与使命,但整修后的新生建筑如何让旧建筑曾有的光芒继续闪耀?承载岁月的光与影,衬著室外山光鸟鸣的「大溪老茶厂」就是很好的例证。

大溪区新峰里、复兴区三民里交界的「大溪老茶厂」,起源于1899年日本三井合名会社来台开拓茶园,在1926年于大溪水流东地区兴建新式机械制茶工厂,即当时的角板山工厂,后于1946年改名为现在为人熟知的「大溪茶厂」,是座近百年老字号制茶厂。最早生产乌龙茶与包种茶,后来为迎合欧美市场需求和皇室偏好而改制红茶,以「日东红茶」品牌走红海外市场。

1956年的一场祝融之灾,茶厂几乎付之一炬,幸由工兵协助重建,才得以将宝贵的历史遗产留存。但自1979年起,台湾茶叶价格在国际逐渐失去优势,大溪老茶厂也因敌不过市场冲击而歇业。至2010年台湾农林全面修缮整建,2013年底以全新风貌重现,保留老茶厂挑高建筑的老滋老味,砖造混合桧木屋架,融合台、日、英式的老厂房,以蓝灰色为基调,平滑光亮的水泥地板,内部混搭新旧文创元素,石墙及原木梁柱能窥见斑驳的历史痕迹。走过半世纪的老茶厂,内部陈设的百年文物、大型古早制茶机具等,借由导览人员重现出当年机器日夜不停歇的荣景。

走到二楼的茶菁室内萎凋区,抬头便可望见天花顶上的桧木纵横交错的衍架,虽历经重建,因为由工兵搭建,木架前后整齐、左右对正,呈现一种规律的美感。大量采光、自然通风而特别设计的一长排木窗棂,阳光穿透时造成不同的光影变化,更让老厂房到处充满岁月的缩影。一张张色彩斑驳的旧铁椅,诉说著沧桑之美;在此处缓步行走,彷佛可嗅到当年的淡雅茶香,随风飘送到庭园中央的静水池区及旁侧茶书屋,涤洗带有禅意的回甘滋味。

桃园轨道愿景馆 从轨道历史展望未来

「桃园车站旧仓库」原是一处历史建物,经桃园市政府修复活化为崭新的「桃园轨道愿景馆」,透过静态展示与多媒体互动,可一窥轨道古往今来的魅力,见证交通枢纽历史变迁的旧仓库赋予新生命。

「桃园轨道愿景馆」座落于桃园市桃园区万寿路三段,紧邻桃园火车站,迄今已有82年历史,日据时期是桃园旧仓库群之一,用来调节铁道货物运输的仓储空间,主体为西式木屋架风格,墙体砖造,修复同时保留了日据时期西式建筑风格特色。入馆即可看到复刻木雕的日据时期桃园驿,正门采唐破风样式屋顶,阁楼外部装饰采用英国都铎建筑的半木结构设计,是台湾建筑史上代表性的和洋折衷式建筑。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