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湖北女孩的心内话 台湾让她学会追梦◆文/缪宗翰《交流杂志108年4月号第164期(历史资料)》

来自湖北的汪家欣是个标准九○后女孩,从小听著台湾流行音乐、偶像剧和综艺节目。热爱摄影艺术的她,与时下许多年轻人一样,面对未来多少有些迷惘。与中国大陆不同的是,在台湾,没有人质疑她的梦想是否「实际」,更多的是鼓励她勇敢追梦。

飞往另一片土地追梦之前,汪家欣在今年1月独资举办了一场名为「你们」小小摄影展,作为向台湾临别赠礼,也展示出她与许多陆生在台共同编织的梦。

1996年出生的汪家欣,高中毕业后便来台求学。和许多陆生一样,来到台湾的前几年,总觉得「食物太甜、没有线上支付好不方便」,种种不习惯让她无时无刻不想回家,「我甚至觉得不会在这里读太久」。

看见尊重与关怀

没想到,这些不习惯渐渐的被人们的热情所征服,一晃眼便在台湾待了5年。「我们大学一位老师,甚至存下自己一整学期的钟点费,在期末作为奖学金,资助生活比较困难的同学,这是我在大陆不曾见过的,这是对人真正的关怀」。

被问到对台湾的什么印象最深,汪家欣说,「这里的人们鼓励你去追梦,而不是反问你失败了怎么办;遍及各处的无障碍设施、对同性婚姻的讨论、立法,也都展现这片土地,对每个个体的尊重,这是中国大陆仍缺乏的」。

世新大学公共关系暨广告学系毕业后,汪家欣考上国立政治大学传播硕士学程,研修半年研究所课程,接著申请上纽约大学公共关系与企业传播硕士学程。被问到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申请国外的学校,她小声而腼腆地说「因为不舍离开台湾」。

过去曾担任湖北赴台陆生会会长的她,对陆生来台的心境转变非常了解。她认为,凡是来台湾念过完整4年大学生涯的学位生,大多数都会对这里产生无尽眷恋。「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来到这里了,但对这里的情感是不会冲淡的」。

在她的摄影展会场里,有一整面留言墙,墙上是许多与她一样长期在台求学的陆生对台湾的「心里话」。有人写著「台北是我的第二故乡」;还有人说「我做梦都想回到那里去」。

汪家欣表示,那是她所收集到,许多已毕业离台的陆生,对这片土地的共同思念。希望借由整理这些对话,当作对台湾的道别与致谢。「陆生在离开的瞬间,就跟这个地方毫无关系;因为不能回来,也好像没有来过一样;尔后回忆起这段日子,如梦如幻」。

谈起在台湾的回忆,汪家欣说起自己在研究台北市的地图时,偶然发现,原来台北的街道命名与位置分布,和中国大陆的省市有所对应。所以在她求学的5年里,将足迹遍及台北各处,也如同环游了中国大陆一圈。

汪家欣说,走过这些地方,她便能体会当年许多人随著国民政府来到台湾、成家,从此异乡成为故乡的感受。而这些路名,便成为回忆家乡的索引。

多元开放教育 化解误会敌意

除了致谢以外,汪家欣也将陆生来台求学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反映在作品中。例如,摄影展的主视觉海报,便是一个女孩站在海边,身上裹著写满「三限六不」的布条,周围则充斥著大陆网民「活该,为什么要去(台湾)」、「台巴子文凭」等谩骂标语。

汪家欣坦言,陆生在两岸间都面对学历采认与就业限制,两岸网民对陆生也常有误解与偏见,不是被批评「你们426」,就是被骂「台巴子文凭」。

她表示,对一个18岁高中毕业生而言,初到陌生环境求学,就得面对「历史遗留问题」,确实有很多不适应。但台湾多元、开放的教育,加上老师与同学的关心,让她渐渐理解「陆生往往只是大家对两岸政治不满情绪的宣泄窗口之一,其实人们并没有针对性」,因此渐渐能够释怀。

汪家欣也提到,许多台湾朋友,常在网路上对中国大陆有所批评,但在现实生活却对来自中国大陆的朋友非常友善;同样的,许多中国大陆朋友对待台湾人也是如此。因此,她鼓励陆生能多到台湾交流,「只要愿意打开心胸,真的来过这边,才会知道台湾的美好」。

她说,对来过台湾完整研习学位的陆生而言,台湾在他们形塑人生价值观的黄金年华,发挥著关键作用。尤其是1990年后出生的中国大陆青年,从小就是在台湾的影视作品下成长的,对台湾文化相对熟悉,台湾文化对中国大陆青年影响非常深。「或许我们(陆生)对14亿人口的大陆而言,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我们仍会把在台湾学到多元、包容精神,运用在未来的人生过程中。」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