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配姊妹在台湾」系列─从爆浆黑糖馒头到长照中心 王翎凤打造宝山新乐土◆文/王维斌《交流杂志108年8月号第16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素有「竹科后花园」美称的新竹县宝山乡,一直是竹科人暂抛尘嚣的解忧天堂。天候与土壤条件,适合栽种甘蔗,制糖产业兴盛,曾写下台湾经济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随著经济转型,农业被工业与科技业取代,制糖业迅速衰退。
十多年前,嫁到台湾的海南姑娘王翎凤,意外成为宝山乡制糖业再度复兴的推手;同时继承婆婆志向的新城社区日间老人照护工作,让老人家笑声不断在山谷间缭绕,让这个被群山环抱的穷乡,充满生气与欢乐。
千里姻缘一线牵 跨海迎接新生活
长得白白净净、五官精致,海南岛出生的王翎凤,没有浓厚的家乡口音,乍看之下,与一般台湾姑娘没两样。海南岛远离北京,政治味没那么浓,从小在海南第二都市琼海市长大,父亲是经营橡胶事业有成的企业主,王翎凤从小爱好自由,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挑战。
高中毕业后,离开家乡的舒适圈,只身前往北京读大学并取得学位,尽管见过「天子脚下」世面,大学毕业后仍回到海南创业。透过朋友介绍,认识了隔著台湾海峡、人在新竹上班的李荣峰。
维系这段两岸姻缘,靠的是网路无远弗届的力量。从线上聊天、沟通想法、到隔海互诉心曲,远距交往2年多,见面次数屈指可数。虽然,聚少离多,李荣的成熟稳重与诚恳实在,王翎凤认定他是值得托付终身的对象,让原本不舍女儿千里远嫁外地的母亲终于放宽心,2009年,有情人终成眷属,王翎凤来台定居。
同理互谅展欢颜 信任带来新幸福
维系婚姻并不容易,尤其,两岸许多风土民情、语言文化、饮食习惯各异,很难避免发生摩擦,王翎凤初到新竹宝山乡时,一句客家话都不会,也听不懂,调适困难度可以想像。各种不适应逐渐累积成冲突与摩擦,前半年可说是王翎凤生命中的低潮期。
夫婿的体谅与婆婆的包容,让王翎凤逐渐卸下心防。「婆婆非常疼我,她说来到这边就是一家人,把我当成自己女儿一样对待,这句话对我非常重要,给我很大的支持,到现在我依然很感谢她。」婆婆的体恤,她感念在心。
她暗自决定「让自己彻底地融入客家庄生活」,关键在于心态的转变,就是放下身段,放下莫名的坚持,主动积极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包括之前因为害怕失败,相当抗拒的馒头制作工作。婆婆是馒头达人,她做的手工黑糖爆浆馒头,深受街坊邻居欢迎。
王翎凤向婆婆学做馒头,两个月已通晓整个制作过程,品质和过去相比也不逊色,认真勤奋得到家族的认同。除了制作馒头之外,很有商业头脑的王翎凤,还运用大学时代主修国贸的知识,以及自行创业累积的经验,导入商业化经营模式,研发新口味与新商品,透过网路行销与宣传,缔造热销抢购的风潮,打响「新城风糖」的名号。从制造、研发、行销、会计、客服都要处理,每天忙到不可开交,业绩也蒸蒸日上。
公公是宝山乡前乡长,拥有广大土地,李家本来只有一排平房建筑物,经过她与夫婿的规画,陆续开辟甘蔗田、咖啡厅、生态池、草地区、柴火大灶等,硬体设施逐步完备,变身为生态农业园区。将生态农业园区与手作馒头DIY、采果乐及生态导览结合,成为丰富的套装行程,让更多人认识宝山的糖文化和农村风情,也为「新城风糖」打造全新的品牌形象,经过10年耕耘,新城社区果然呈现新风貌。
热心乐龄公益事 打造农村新风貌
过去宝山乡因盛产甘蔗,制糖业发达,随著时空环境变迁,产业逐渐没落,面临青年外流与社区高龄化问题。王翎凤的婆婆热心公益,长期关怀老人照护工作,曾担任新城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夫婿李荣峰去年刚当选乡民代表,对家乡土地有浓厚情感,创办「老人共食学堂」及关怀服务工作。老人家白天到社区养护中心「上课」,包括邀请协会老师教授外丹功活络身体,中午提供老人共餐,老人家吃完饭后,回家睡午觉,傍晚再出门接孙子放学,让社区及附近老人过著有人照料的规律生活,为日渐老化没落的农村注入活水。
王翎凤说,社区发展协会将20%盈余回馈给社区做为社福与乐龄活动,例如,平日中午固定的共食学堂,供餐给乐龄学习中心长辈,送点心给独居老人,联系社区情感,让长辈能够放心安老。另一个重点工作是,与在地农民签定契作,保障农民有一定价格的收成,不因天灾而受到价格波动。
尊重包容到理解 融合有赖新思维
嫁到台湾生活迈入第10年,王翎凤感受到两岸不同的差异,相较之下,她喜欢并认同台湾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方式,尤其,「自由」是台湾最珍贵的价值。「过去在中国大陆生活,讯息比较不通畅,不了解国外情况,到台湾以后,大量资讯流通,视野更加开阔。回娘家跟海南朋友见面时,常跟她们分享生活经验。」
身为新住民,王翎凤很关心与她相同背景的陆配姐妹们,只要能力范围许可,尽力协助提供陆配姊妹工作机会。「我们聘请了新住民姐妹跟二度就业妈妈加入工作伙伴,因为很多新住民因为语言、文化的隔阂,无法融入台湾的生活,甚至造成许多家庭问题,希望透过提供工作机会、开设课程,帮助她们打开心胸,走出家庭、走入社会,思维改变了,生活就有可能产生变化」。在她的号召下,成立新竹县宝山乡新住民关怀协会,担任第一届理事长,全面照顾新住民生活。
王翎凤认为,新住民到台湾,面对不熟悉的环境,会遭遇很多困难和挫折,希望政府能再多予协助,让她们知道有哪些资源可以运用。她指出,刚到台湾时,为了办理定居申请程序,跟移民署互动比较频繁,这几年有机会参与海基会举办的活动,对其服务功能有更深入了解,也知道海基会帮姊妹做很多事。
贯注对土地的爱 创造乐活新未来
不同于其他陆配姊妹挣扎于底层生活,王翎凤婚姻事业两得意,经常台北─新竹两地跑,也到处演讲。谈到未来的目标,美丽的双眸露出光芒,她表示,现阶段长照工作只是开始,未来希望能在宝山乡打造一个功能完整、永续经营的长照特区。
为了实践目标,王翎凤把握每一分钟,在繁忙生活中挪出时间进修,利用假日在玄奘大学攻读企管硕士,强化管理学的知识;前往日本福岛,考察复合型长照中心,借镜先进国家的经验,期待发展出适合在地的营运模式。
干劲十足,王翎凤投入长照服务,做得有声有色,「现在是一个高龄化社会,长照服务刻不容缓,我的个性是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自己以后也会住在这里,更要用长期的眼光做完善规划」。从海南岛远嫁台湾新竹,经过10年淬炼,王翎凤早已融入台湾这块土地,用心思与精力回馈新故乡,用自己的方式打造「理想乌托邦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