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穿梭阴阳 跨越古今—纸扎艺术的灵魂之舞◆文/陈建玮《交流杂志108年10月号第167期(历史资料)》

什么作品能够登上罗浮宫,又能入围金马奖,最终却火化在葬礼之上?你也许看过纸扎祭品,却不曾想过,这样的传统艺术,其实也能透过创新诠释,成为享誉国际的台湾新艺术。一起看百年老店,如何传承四代,张家父子的纸扎艺术故事。

百年手艺敬奉天地

纸扎,又称糊纸,是华人社会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这种用竹片、纸张制成的作品,常见于大小祭祀场合,祭祀者相信透过火化,能够将这些礼物送给神明或是死去的亲人。古代常见的纸扎祭品包括房屋、仆人、衣物与货币等,随著时代演进,现今则有手机、汽车、平板电脑等高科技产品,传闻香港艺人梅艳芳出殡时,她的亲朋还订做了一个纸扎舞台烧给她,让她在阴间也能够尽情表演。

作为丧礼必需品,纸扎产业发展成为精细的手工业,并且艺术性质大增,大户人家必定要使用最高级作品,方能衬托其身分。「我小时候跟著爷爷出去都很风光,因为爷爷的名气很大,台北的大拜拜都要找他作。」新兴糊纸店第三代师傅张徐沛表示,糊纸是他们家代代相传,对他来说是一种骄傲的象征,因此他从小就开始练习,准备继承衣钵。

潮起潮落传手艺

20世纪 80 年代,台湾经济起飞,也带动纸扎产业生意兴隆,新兴糊纸店全盛时期,店里面请了十几个糊纸师傅,才能接得了大量的订单。然而盛况如同纸偶一样,很快在火光中消逝,随著电脑印刷进步,加上景气降温,传统糊纸作品不仅制作费时,技术门槛也高,逐渐被自动化制品取代,店里的师傅也一个不剩,唯有一双儿女作伴。

出生于 1988 年的张徐展,与许多传统产业的孩子一样,对家里的工作常常感到自卑。「我以前的绰号叫做纸人展,因为同学知道我们家是做纸人的。」张徐展说,一般大众对于纸扎,多半是用一种充满灵异神秘的眼光来看,因此他也不太喜欢跟同学提起家里的事。但这个情况,在他考上大学开始研究新媒体艺术后开始改观。

「到国外参展的时候,我才更加体会到,我家里的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且很强烈的东西。」张徐展说,自己从小就接触东方传统艺术,又进入西方艺术的脉络里学习,他发现祖传的手艺,其实是难得的宝藏,他才开始回过头去挖掘家里的文化。

意外的是,张徐沛却犹豫著,该不该让儿女接棒。「说实在的,这个行业能做多久,我也没把握。」张徐沛说,生意不好的时候,连续半年都没有订单,老手艺要活下去并不容易。

纸偶新生 跨界成名

张徐展从 2012 年开始举办多次个人展览,都是以纸扎为主题,搭配他的生命故事,制作成精细的偶动画,在华丽的布景下,呈现出多层次的黑色幽默,如同这浮华世界背后,常常隐藏著令人发寒的另一面。

「糊纸要先打胚,我做偶动画也是先做支架,再做形体。」张徐展说,在传统纸偶里加上支架,就能摆出不同动作,每一个动作都用相机拍一张,最后叠加起来,就让静态的纸偶成了偶动画,搭配他自己用手机录制的配音,创造出独特奇幻氛围。

2016 年,法国巴黎设计师周邀请新兴糊纸店到罗浮宫参展,张家人比起开心,更多的是惊讶。「罗浮宫不是放艺术品的吗?怎么会要看我们这种纸扎的?」这句疑问,不知道出多少传统工艺的心声,然而看在西方人眼中,除了赞叹作品如此精美之外,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作品竟然马上要烧掉。

登上艺术殿堂,并未让张徐展的创作停下脚步,2018 年,他以偶动画《Si So Mi》入围金马奖最佳动画短片,再次让各界看见纸扎之美。

《Si So Mi》是台语中对丧礼乐队的称呼,在张徐展作品中,动画主角是三只身上穿著各色装饰的老鼠,在跳著逗趣的舞蹈。「其实老鼠身上的围巾跟彩带,代表的是他们的肠子跟脏器。」张徐展语出惊人地解释,这部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路边的老鼠尸体,「他们可能被车子辗过,死状凄惨,但是也只能停在原地,好像在等待什么一样。」于是他用亮片、萤光片等来象征老鼠身上的血迹与脏器,用一首歌、一段舞蹈,回顾老鼠的一生,在逗趣幽默的表演中,折射的其实是严肃的死亡议题,也是张徐展从小到大,时时刻刻围绕著他的生命记忆。

看著儿子将传统老手艺升华为能够挑战国际的艺术作品,张徐沛心中感慨万千,或许老店的生意不能重拾往日荣光,然而新的生命,就像是他亲手制作的纸偶一样,在不同的世界绽放光芒。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