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故宫展17世纪生活提案 小时代品味见人文涵养◆文/李怡芸《交流杂志108年12月号第168期(历史资料)》

早在17世纪,中国便有「文青」分享「葡萄有紫和白两种;画笔要选杭州出品的……」,与今日的文青、小资族讲究生活品味与情趣无异。以明末画家文震亨所著《长物志》为主轴,台北故宫推出年度大展「小时代的日常—一个17世纪的生活提案」,从今人的角度看各种17世纪的用物品味,相较于颠沛流离的大时代,承平、偏安的小时代相对富足,更能在文化上得到积累。

17世纪文青 玩物非丧志

国立故宫博物院近日推出年度大展「小时代的日常—一个17世纪的生活提案」,梳理了以文震亨为首的17世纪江南小资文青,日常游赏于物的点滴细节,带出当时文人交游网络,尝试从古人处理身外之物的态度,回看现代人与物的关系,并重新发掘博物馆藏品蕴含的人文脉络。

台北故宫院长吴密察指出,以自己学史的背景来看这档年度大展,「过去举凡提到《长物志》、《货殖列传》都给人玩物丧志的观感」,然而「玩」也要「要相对富足,玩得起的年代,还要几代书香世家,才培养得出玩的品味。」他认为文震亨的年代,正是相对富足且有文化的小时代,少了大时代的动荡悲壮,却正与故宫文物的汇集与品味,有著异曲同工的情趣。

「长物」意旨身外多余之物,无关乎国计民生,仅关乎生活品味,是晚明文人偏安一隅所勾勒出的小时代美好生活,《长物志》堪称当时文青「同温层」所追捧的畅销书,小说家骆以军也分享自己病后迷上寿山石的心境,指「玩物」实则让人在乱世而内心安稳,专注探索的同时,也带来自由。

中国文人传统 赏物更赏人

骆以军表示,「受到杨泽启发,开始思考我辈所受到的文学启蒙都是一些翻译文学,我们和马奎斯和川端康成好像很熟,但那时的阅读彷佛要让人孤零零吞下20世纪百年的时代恶魔。」和自己同辈的创作者,近年皆开始抱病,此时回头看中国的文人,「宋以降,文人面对的黑暗并不少于当代,却仍能发展出款款的情义」,骆以军由此体会,「玩物」懂的不只是物,更是情义与人,让他大叹,「原来90年代的文青都不是文青,只是宅男!」

《长物志》作者文震亨,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的曾孙,虽时值政治动荡之际,文震亨仍努力将生活达至艺术的极致,作为继承家族艺文传统的代表人物,挟著苏州文氏丰厚的文化资本,将自己对室庐、花木、水石、器具、蔬果、香茗这些看似生活闲事,却处处见韵味的身外之物,凝聚出明代士大夫的涵养见识与审美趣味。

鉴赏指南 审美影响深远

展览分成四个单元,单元一「文震亨与长物志」,借由善本古籍与书画类作品,勾勒出作者的生平与交游及其作为鉴赏指南的《长物志》一书的出版与流通。单元二「文青品味」,呈现古代文人圈日常用物的样态与品评观点。如在提到「笔洗」时,文震亨在各类宣窑洗中,尤其赞誉为「可用」的有「鱼藻洗、葵办洗、磐口洗及鼓样洗」,此次展出明宣德年间的青花莲塘鱼藻纹花口洗,作十瓣花口,器内底及外壁绘有游鱼、莲叶等纹样,正是文震亨认可的书房佳器。

单元三「可用之物」则以带有藏家标记的文物,呼应文震亨指出的鉴赏准则及各自的藏物类别与态度。单元四「百汇聚珍」展现物流日渐普及带动各式仿古、新创商品纷繁出呈,连带也让名家标记和作坊店号成为时尚的一环。如此次展出朱碧山款的「张骞乘槎」银槎,据《觚不觚录》记载其作品「比常价再倍」,足可见市场上对名家作品的追求。

晚明文人对内追求精致的生活品味,对外形成关系繁密的社交网络,抚今追昔,别有一番视觉上的审美趣味。「长物」虽是多余之物,非关民生,却反映出400年前的匠人精神,值得一欢。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