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从「反」到「返」 苑里掀海风团队带给小镇新气象◆文/陈以琳《交流杂志109年4月号第170期(历史资料)》

苗栗苑里,台湾一个靠海的小镇,原本安静地坐落在海岸边,却因著一场大规模的抗争活动而声名大噪。平常过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恬淡生活的苑里居民,第一次为了自己的权益走上街头,任谁也没想到,这场抗争活动却意外带给小镇转型蜕变的契机……

从「反」到「返」
长长的海岸线上,一座座风车随著海风呜呜的作响,这里是苗栗苑里。苑里因为绝佳的海洋风力而被政府选为设置大型风力发电机的地点之一,原是有助绿色能源发展的一桩美事,却因为影响居民生活而引起争议。「反疯车自救会」会长陈清海说:「我们不是反对风车,而是反对风车设立的地点离住宅区太近。」
一头灰白色长发,承继哥哥原住民木雕事业的陈清海,原专心在艺术领域创作,因著反风车,一头栽进社运领域。对他来说,作为绿能的「风车」,一旦设置不当,就变成干扰当地居民的「疯车」。抗争运动让长期待在家乡专心创作的他,开始频繁北上。2013年4月,陈清海上台北能源局绝食抗议,第10天身体不支倒地。当时正逢太阳花学潮,人民上街争取权益的意识觉醒,陈清海绝食的画面经媒体曝光,马上就引起注意,声援学生不断集结到苑里,成为反疯车运动的一股新力量。林秀芃和刘育育,就是其中之一。
家在台北的林秀芃,是标准的人生胜利组。家境优渥、国中就被父母送去新加坡当小留学生的她,在就读台大法律系时,加入「大学新闻社」,认识乐生疗养院保留运动,启发她对社会议题的关心。大四时,她看见陈清海等苑里居民在寒冷的天气中绝食抗议,深受感动,决定走入苑里与居民站在一起,还曾因此没参加学校期中考而被二一。
即便影响学业,也不能阻止林秀芃的热血。在参与反疯车运动的过程中,林秀芃认识了苑里人刘育育。从小在台北长大的刘育育,原本对家乡没有太强烈的连结感,直到家乡居民发起反疯车运动,就读辅大心理系、同时在NGO工作的她好奇请假前往,没想到就此离不开这片土地。抗争于2014年7月自救会与厂商达成协议后结束,林秀芃和刘育育决定留下来,成立「苑里掀海风团队」,延续抗争时的能量,继续为这个4万6千人的小镇做些什么。


寻找在地特色 发扬在地文化
从「反」对风车盖在民宅旁,到「返」乡深耕在地,不仅是心态的转换,执行方式也大不相同。抗争运动考验的是理念宣传及社会动员力量,但返乡深耕,靠的却是资源组织及事业经营能力。
「初期其实很辛苦」,刘育育坦言,一开始不晓得可做什么,因此决定先从田野调查开始。从访问邻居、耆老、搜集老故事、与当地居民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他们渐渐理解当地的问题与需要,同时也挖掘出苑里的特色,找到可以改善小镇现况的著力点。
他们首先注意到的,是蔺草。蔺草作为苑里的地方传统技艺,已有百年历史。过去,苑里家家户户的妇女进行蔺草编织,甚至可以靠著蔺编养活一家大小,是苑里相当重要的地方产业。但是,随著台湾进入工业化社会,塑胶制品取代蔺草制品,机械编织取代手工编织,蔺编技艺渐渐失传,蔺草田的面积也逐年减少,产业面临消失危机。
掀海风团队看到蔺草编织这个苑里独具特色的文化,发起蔺草复耕计画。他们四处在苑里寻找蔺草苗,并向农民请教种植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也积极挖掘在地友善小农。他们会带著蔺编阿嬷及在地友善小农直接到市集贩售产品,让蔺编阿嬷向大家介绍何为蔺草编织、让在地小农向大家解释何为友善农法,借由市集增加在地特色产业的曝光度,让大众看见苑里的特色,进而产生认同,甚至吸引青年返乡加入。

编刊物、办活动 让人重新认识苑里
为进一步深耕在地,唤起在地年轻人对土地的认同,掀海风团队把台北常见的艺文活动搬来,找教室、播纪录片、邀人演讲,甚至办起工作坊,找来苗栗大埔事件纪录片导演、农村武装青年主唱、报导文学作者,教导苗栗青年如何用文字、影音、音乐记录家乡。
2017年,团队透过群众募资创办《掀海风》杂志,将苑里的故事、历史、地方大小事等在地报导集结成册,希望能透过书刊的发行,让更多人看见苑里,进而回到苑里。在卖出100本时,掀海风团队将刊物送至当地小学做乡土教材,帮助孩子透过刊物了解到自己的根在哪里;售出500本时,掀海风团队甚至进行全国巡回的打书活动。用心的编辑加上积极的宣传,这本刊物逐渐获得当地居民认同,订户7成来自苑里,3成则来自其他都会区。
「Hi Home海风季」则是另一个连结在地、凝聚居民的尝试。过去每年妈祖生日苑里都会在庙口举办活动,但随著人口的外移,活动渐渐没落。掀海风团队为了抢救这项有意义的传统活动,向当地的老人家及年轻人提出「恢复从前盛景」的想法,掀海风团队负责构思点子、策画活动,同时也身体力行,将贩售杂志的部分盈余投入,筹措经费。经过一番努力,越来越多人认同他们的理念,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让这项具有意义的传统祭典「死灰复燃」。年轻团队的参与,也使「海风季」除保留传统特色文化之外,增加许多新的元素。

掀册店 在地小农推广平台
与一些推动地方创生的团队一样,「经费」一直是掀海风团队一道难过的坎。除了举办凝聚地方乡里的活动、推出苑里小旅行,掀海风团队也慢慢在摸索一套可永续的获利模式,让掀海风可长可久,为在地做更多的事。
团队想到利用一个固定处所作为推广杂志及小农产品的展售平台,同时也可引介更多文化活动给在地居民,就在团队创立4年后,成立名为「掀册店」的独立书店,作为掀海风团队的事业基地。这个古厝里的书店,分为独立书店及餐饮空间两大区域,目的是希望人们在这个空间讨论公共议题之余,也能支持小农,品尝当地农产品制成的甜点及饮料。餐饮空间明亮舒适,墙上挂著小农的种植理念以及蔺草编织介绍,一旁的架子上则摆满友善小农的产品。掀海风团队用他们的热情,协助小农行销、推广食农教育,不仅慢慢找到获利模式,也因此转化在地,掀起小镇新希望。
假日的掀册店,坐满年轻人,饮一口在地小农种植的花茶,搭配店内的人气商品米松饼,友善小农用心制作的蜂蜜淋在松饼上的甜蜜滋味,成为蜕变中的苑里最幸福的味道。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