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全球化的解构与重组《交流杂志109年10月号第173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我们活在一个由「全球化」所驱动的世界里,举凡吃的、用的、穿的、金融、教育、工作,甚至国家的治理,无不镶嵌在全球化的机制当中,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前所未有的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个由二次大战后逐渐形成的机制,我们已经习惯它的存在。如果全球化机制重组、国际秩序重构,我们的生活,恐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国与中国大陆两大强权,一个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一个是世界第一大工厂,供与需之间,撑起几十年来全球化分工的主要架构。如今,二者从贸易冲突上升到意识形态对抗,全球政治集团及经济联盟的脱钩与重组,是不是现在进行式?
本期《交流》杂志特别以「脱钩与重组」为题,邀请经济学家,也是全球趋势长期观察者吴嘉隆,为我们从美苏冷战的历史经验,分析美中对抗是否正走向新冷战格局。本期也邀请其他专家学者从南海局势、欧洲态度、供应链重组等角度,讨论集团及个别国家脱钩的新趋势。
自2018年贸易战迄今,中美之间的冲突从贸易、科技持续升高到制度与价值的对立,或可解读为美中脱钩的表征之一;欧盟对北京的态度也产生变化,捷克参议长访台欧盟的力挺,也是症候;全球产业链的脱钩与重组则较为复杂,事涉产品性质及最终产品的主要市场,未来会如何发展,还需时间观察。
对中国大陆而言,短期性的冲击,逐渐浮现。今年5月以来,北京高层一再提及「经济内循环」,以聚焦国内消费、市场和企业作为中国大陆成长的主要驱动力。北京当局也清楚,与大部分已开发国家的价值对立将成为常态,尤其新疆人权、香港国安法等议题更加深反感;加上非洲猪瘟与新冠肺炎未止、洪灾肆虐,粮食安全拉警报,内忧外患夹击,即便中共在外太空新辟战场,意图摆脱美国在「战略制高点」的箝制,也难以消除地面战对民生的巨大冲击。
不可讳言,全球化未必都是好处,「脱钩与重组」也不尽然都是坏事。全球性传染病如新冠肺炎大流行,让我们意识到全球化可覆舟的一面。疫情也让我们意识到医疗防护用具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必须从全球分工中「脱钩」,转移至国内自主生产,同时,也迫使受疫情冲击的产业如航空业,思考疫情常态化后的生存之道。
从民众对航空业者推出「伪出国」行程反应热烈,以及能降低群聚感染机会的「露营」正夯,足见旅游市场一直都在;疫情虽困住人们跨境移动的能力,但却关不住人们想要出门旅游的心。包括两岸在内的许多国家政府顺应民情,发送不同形式的消费券,振兴经济之余也提振消费信心,为疫情低气压中带来希望的阳光。
大环境的剧烈变化,令身处其中的小人物更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当生命的终章来临时,能够保有尊严与品质,是许多人的心愿。近年台湾在安宁照护的观念及法令上都有许多突破,减少无效医疗的理念也跨越海峡,影响对岸。「动物权」的观念也越来越普及,曾经被弃养或伤害过的猫咪,透过猫中途餐厅重新与人类建立信任,不仅让「浪浪们」有再次幸福的机会,「猫奴们」的心情也得到疗愈。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怀与交流,也是严峻的疫情下,一道美丽又温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