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秉持「善终」观念 台湾安宁疗护领先亚洲◆文/罗素

人生中各阶段都面临著许多选择题,比如念哪所大学、跟谁交往、买不买房子、生不生孩子等,然而,在生老病死旅途中,许多人却往往无权决定自己要用什么姿态,向世界道别。家属在患者病危时,经常用尽一切方法,希望医师从鬼门关抢人,但「多留一天是一天」的结果,却可能造成患者临终前历尽苦楚,这也是「安宁疗护」推动的重要原因。台湾安宁疗护推广行之有年,成为亚洲领先群之一;中国大陆近年来在安宁疗护上的推动,也逐渐萌芽,「善终」议题也成为两岸共同关注的医疗焦点。

国人平均寿命长 生涯末期却易出现无效医疗

根据行政院主计总处最新统计,2019年国人的平均寿命为80.9岁,其中男性77.7岁、女性84.2岁,皆创历年新高。然而,生涯末期若饱受病痛折磨,需经常赴医院报到,甚至得持续住院插管、洗肾等,对患者来说,若必须经历这样的晚年,相信也不希望过得太长。近年来,台湾在安宁疗护的观念或法令上,都有许多突破,国人也开始逐渐认知,医疗终究有极限,「善终」才是人生圆满的结局。

在探讨安宁疗护议题前,必须要先了解何谓「无效医疗」。美国医学协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将无效医疗定义为当治疗病人时,若医疗服务可能只是延长其末期的死亡过程时,之后的处置也应被视为无效。台湾卫生署(现改制为卫生福利部)前署长杨志良曾指出,全民健保一年医疗支出5000余亿,其中近3成花在被保险人去世前3到5个月,显示国人每年花1600多亿在临终前医疗上。

在无效医疗、医疗滥用的争议案例当中,最常被提及的治疗方式之一,是使用叶克膜。叶克膜是一种体外维生系统,经常被当作最后一关的救命神器,它是「血液帮浦」(人工心脏)及「体外氧合器」(人工肺脏)的组合,能短暂取代心脏和肺脏功能,只是,它的副作用也多,包括血液可能凝固、感染,甚至有截肢风险。装叶克膜的费用并不便宜,更有许多副作用,但装了有活命机会,不装存活率会降低很多,到底装或不装,是否构成无效医疗、浪费医疗资源,也频频成为医界讨论的话题。

「不救即不孝」观念深耕 《安宁条例》挥别旧思维

「不救即不孝」的观念,长期深耕在华人心中。台湾医疗改革基金会在2014年曾公布统计数据,有86%的民众认为「死亡的煎熬过程越短越好,少呼吸一天、一个月也愿意」,希望减少折磨、以求善终。有鉴于重视末期患者的自主权,《安宁缓和医疗条例》在2000年修法通过后,台湾的安宁疗护终于进入下一个阶段发展。

《安宁缓和医疗条例》简单地说,即「经医师判定,罹患之疾病无法治愈,且病程近期内进展至死亡已属不可避免之末期病人,在临终时得以选择不接受心肺复苏术(CPR)」。这项选择,即所谓的临终不急救(Do not Resuscitate, DNR)。

根据安宁照顾基金会指出,此法生效的先决条件是病程进入「末期」阶段,并没有疾病别的限制。所谓「末期病人」的定义是指「疾病无法治愈,且近期内病程进展至死亡已属不可避免」,且需由两位专科医师判定。对医院来说,有两种签署的文件都有效,一是由病人本人亲签的「预立选择安宁缓和医疗意愿书」;再者是由家属签立的「施心肺苏术同意书」。在顺序上,当病人意识清楚时,必须由病人决定;若病人意识不清或陷入昏迷时,才得由家属决定。

安宁照顾基金会也指出,签妥「预立选择安宁缓和医疗意愿书」后,仅代表在法律上是有效文件,但当病人意识不清时,许多医疗决策还是需透过家属决定,若家属表达不知病人DNR的意愿,会造成医疗人员执行困难,因此在签妥「预立选择安宁缓和医疗意愿书」后,务必要与家人沟通清楚,并加注在健保卡中。

《病主法》让台湾更进步

另一项让台湾安宁疗护更加进步的,是去年1月6日实施的《病人自主权利法》,它是台湾首部以病人为主体的法案,除了被判定为末期的患者外,还新增4种临床条件,包含「不可逆转之昏迷、永久植物人、极重度失智、其他经中央主管机关公告之重症」。意愿者签署「预立医疗决定书」,并得指定「医疗委任代理人」,患者亦可选择接受、拒绝或撤除「维持生命治疗、人工营养及流体喂养」的医疗照护选项。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统整这两项攸关安宁疗护的重要法令,得出结论,过去《安宁条例》的意愿书是拒绝维生医疗、心肺复苏术,其主要理念是在倡导拒绝过度医疗,让患者得以善终;《病人自主权利法》则是强调患者的「自主选择」,也就是说,在新增的不同临床条件情况下,无论意愿者是在预立医疗决定书内勾选「愿意接受」维持生命治疗或人工营养及流体喂养,还是「由医疗委任代理人替您决定」,都是出自于知情与自主思考后,所做出的自主选择。

安宁病房 让末期患者有尊严离世

在台湾,许多医院已经针对安宁疗护,开设安宁病房。以北市联医为例,其所开设的祥禾病房,就是提升末期生活品质,收案条件为末期病人或家属同意接受安宁疗护,并签署「预立安宁缓和医疗暨维生医疗意愿书」或「不施行心肺复苏术同意书」,且同意病况稳定后转安宁居家疗护,由接受过安宁专业训练的医疗人员,为重症末期病人及家属提供专业服务及高品质人性化的照护;一旦症状稳定时,可出院转居家疗护,由安宁医师、安宁居家护理师、社工师、助理员、志工等团队人员至家中访视及关怀。

另外,像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的美德病房,也提供有急性症状,经医师评估需住院处理的末期患者住院疗护,该病房不仅拥有独立的楼层,且规划有18个床位,除了医师、护理师外,拥有宗教师、心理师、社工、志工等团队,提供病患与家属完善的医疗团队服务。

中国大陆安宁疗护观念正萌芽 试点逐渐拓展

台湾的安宁疗护发展,在亚洲属于领先族群。然而,在对岸的中国大陆,因为地广人多,加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城乡差距等问题,使得安宁疗护的推广不及台湾,但近年来在民间与政府协力之下,安宁疗护的观念也逐渐萌芽。

《新浪网》引述国家卫健委健康司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特聘专家、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李玲的说法,称「三种现状使得中国安宁疗护的需求日益迫切:一是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带瘤生存的患者日益增多;二是老龄化程度加剧,需要医护综合诊疗的老年一体多病人群众多且生存期长;三是大量严重疾病终末期患者面临生存质量低下、医疗成本巨大的双重压力。」

根据《北京青年报》报导,2017年10月,第一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在北京市海淀区、吉林省长春市、上海市普陀区、河南省洛阳市、四川省德阳市共5个市(区)启动。去年5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的通知》,在上海市和北京市西城区等71个市(区)启动第二批试点,推广安宁疗护。

两岸在安宁疗护的水平与观念,目前仍相差甚远,不过,台湾民间包括安宁照护基金会等单位,不定期会举行生命教育课程,过去也曾与中国大陆的医院进行高峰会议交流,相信都有助于两岸共同进步,毕竟在华人共同信仰的「善终」认知下,安宁疗护的确应该被积极推广。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