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中共「两会」后两岸关系发展的前瞻 文/周继祥《交流杂志99年4月号第110期(历史资料)》

  三月初,北京如期召开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以下简称「两会」)。「刺激政策是否退场?」、「保八或保九?」等经济性议题,无疑是世人关切的重点。观察家们发现,二○一○年中共的经济政策仍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然则其对台政策呢?温家宝总理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坚持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在这样冠冕堂皇的言语背后,究竟北京对台政策有无新意?未来的两岸关系将如何发展?本文旨在展望「两会」后的两岸关系,分析今年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提出今年两岸协商可能面临的问题,最后并提出政策建言。

一、两岸关系的展望
  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笔者曾在﹁二○○九年台湾与大陆的互动﹂一文中作出如下总结:「新的一年,尽管台湾和大陆关于人员紧密交流互动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两岸两会的协商互动也趋向制度化稳定。但在国内共识尚未凝聚的前提下,我方势必坚守先经后政、循序渐进的政策原则,对于两岸经济协议(ECFA)协商中有利于己的内容更加坚持,但对于政治性谈判议题更加裹足不前。反之,陆方则可能因马政府在立委补选再挫败和民调低迷,而对政治谈判的取得进展更为殷切。正由于双方认知与需求的落差,二○一○年两岸在政治上的互动或将渐行渐远。但可以肯定的是,民进党因素对两岸互动将益加增强其影响力。」事实的发展是不是这样呢?下文分从两岸领导人的说法来加以验证。
  在大陆方面,首先,国台办王毅主任于一月十八日撰文表示,二○一○年是两岸关系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有序推进各项议程,同时著眼未来,为今后破解政治难题积累共识、创造条件。二月十一日,他在对台拜年祝词中说:「二○一○年将成为两岸关系稳步推进之年。」,并进一步强调「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对两岸关系的前景充满期待和信心。因为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愿意加强两岸交流合作越来越成为台湾的民意主流,成为两岸同胞的普遍共识。」
  其次,贾庆林于一月二十八日主持大陆对台工作会议时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处在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机遇期,同时,在前进道路上也面临困难和阻碍。要为进一步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促进和平统一,作出更大的贡献。」
  再次,大陆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二月十二日,春节前夕到漳州看望台商,再于福建过年时发表谈话指称:「现在两岸正在商谈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一件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好事。在商谈过程中,我们会充分考虑台湾同胞,特别是农民兄弟的利益。」其后,温家宝才利用与网友交流的涉台谈话跟著释出「让利」说。
  自上述胡、贾、王三位北京对台工作巨头的谈话、动作、宣示可见,大陆方面对于二○一○年的两岸关系既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又有积极性。
  相对的,马总统的元旦祝词,应是近期我方领导人对二○一○年两岸关系所作最重要的一项宣示。马总统指出:「三不」、「九二共识」的两岸观,不是消极的维持现状,而是积极地争取一段足够长的时间,让台海持续和平发展。总统也强调:「政府不会一厢情愿,将台湾对外关系完全寄托于两岸关系的发展。」
  或许是认为在元旦祝词中已经讲得够明白了,马总统二月十三日的除夕谈话及二十二日总统府新春团拜讲话,并未回应胡锦涛春节前的提法。倒是一月十一日行政院院长吴敦义对纽约时报专栏作者佛里曼的谈话,适足以说明政府对未来两岸进行政治对话的态度。吴院长指出:「由于大陆领导人对于在两岸议题上留下政绩有时间急迫性,希望两岸尽速进入政治对话,但对台湾而言,目前时机并不成熟,在可见的未来,两岸很难有政治上的突破。」
  综上所述,尽管两岸领导人皆认为自二○○八年五二○以来的两岸关系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与进展。但对于新一年的两岸关系走向,双方的认知与期待并未一致,下文再深一层析其故。

二、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长期以来,对于影响两岸关系因素的探索,论者大都从台湾、大陆的内部情势与国际局势三个面向出发,本文亦从此方向来分析:
(一)台湾内部情势
  去年十二月五日「三合一」选举结果揭晓,民进党得票率超过四十五%,蓝营内部为此检讨声浪迭起。笔者曾力排众议,认为选举结果相当程度反映了台湾社会蓝绿的真正实力。一方面鼓舞了绿营低迷的士气,另方面也给了执政党、政府反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缓和了社会上的紧张、对立,蓝绿出现和解的契机,诚可谓是三赢。尤其是马总统在元旦祝词中表示,热切期盼朝野尽早就重大政策展开对话,以增进互信,凝聚共识。此一善意,对社会的和谐有著积极的意义。
  从而笔者乐观地相信:一旦蓝绿都能心平气和,必有助于凝聚国人共识,对新一年的两岸关系将是大利多。一月九日,台东、桃园、台中县三席立委补选结果,民进党总席次达到三十席,已跨越修宪与罢免总统提案门槛。二月二十七日,花莲、桃园、新竹、嘉义县立委补选,绿营再得三席,蓝绿和解势在必行。但由于年底将有五都的选举,因此,除非在上半年获得突破,否则到了下半年,因蓝绿各有选举动员的盘算,两岸关系必将寸步难行。
(二)大陆内部情势
  去年适逢中共建政六十周年的多事之秋,但摆脱金融海啸并达成经济增长率保八后,展望今年,大陆内部情势将比去年单纯的多。虽然北京当局仍然强调,要加强忧患意识,「绝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根本好转」。但总体而言,去年那种最困难的内外交迫情况已经过去。今年大陆政经社发展环境应可好过去年,这使当局将有较多的余裕来推进新一年两岸关系。
  何况,去年诸如达赖来台、热比娅事件、军售等,已经刺激北京的敏感地带,降低其对马政府的信任感。而三合一选举、立委补选结果,加上始终低迷不振的民意支持度,更令北京不能不考虑加大对台工作力度、加快两岸政治谈判的时程。
(三)国际局势
  马总统在九十八年国庆谈话中指出,世界各国,不论有无邦交,都乐见两岸对立的缓和。两岸关系的大幅好转,台海出现和平契机,「远离战争」不仅符合大多数人民的期待,也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肯定。去年十一月中旬,欧巴马总统访问中国大陆,签署欧胡联合声明,其中一点是提出美国对两岸加强经济、政治和其他领域的对话与互动的期待。以至于有论者质疑:美国的台海两岸政策是否走向「脱台倾中」?
  然而其后发生的Google风波、对台军售、会见达赖等一连串的冲击事件,却又都出现两面性,令外界看得扑朔迷离。马政府「和中、亲美、友日」的大战略,引来了「台湾芬兰化︱迎合北京来换取自身的发展和生存」的疑虑。
  二月以来,越来越多的讯息显示,美中之间的冲突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双方利益纠葛甚深,在金融危机、气候变迁、防止核武扩散、节能减碳等议题上,都必须合作。因此,居于两大之间难为小的台湾,更应慎思如何自处。

三、二○一○年两岸协商可能面临的问题
  任何一次两岸协商,所面临的问题不外乎是时间、场所、人员、议题。
(一)时间:
  一年两次的两岸协商之由来,固然是基于海基和海协两会的共识,但经历两年来、前后四次江陈会谈的实际经验显示,如此硬性规定有其局限,有时缓不济急,而更棘手的是不能免于台湾年底选举的干扰。
(二)场所:
  一来一往的两会会谈模式,突显了两岸对等的精神,但地点的指定则各有各的盘算。例如,大陆方面于会前大肆庆祝解放南京六十年,就让正好赴南京采访的媒体大表不满;而台湾方面对场所的考量,则有蓝天绿地的困扰,乃至于会谈饭店的选择,都有改进的空间。
(三)人员:
  大陆方面虽没有政党轮替,但有世代交替的问题。然而四次江陈会谈的陆方谈判代表,基本上都是久于其任,经验十足。反观我方谈判代表则是异动不少,较多新手上路,缺少谈判人才培训以及经验传承的制度。
(四)议题:
  前三次会谈议题,都是两岸间多年来悬而未决或企盼解决的重要事项,第四次会谈的议题则有「议题范围小而聚焦」、「议题内容具体而务实」、「议题层次偏重事务性」等共同点,亦即必须由双方业务主管部门参与。但既然须是官方对官方,难免就会有人质疑:还要带著白手套吗?何不正常化?
  一月二十八日,大陆海协会举行二届二次理事会,陈云林会长和王毅主任先后提出,今年将以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智慧财产权保护为重点,并将根据两岸关系发展需要,适时增加文化、教育、卫生、新闻交流等议题,为两岸协商注入新内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常务副会长郑立中提出将加强对两岸谈判问题的研究,以及两会互设机构的问题。其实,海协理事会所揭橥的议题,乃至去年年底以来甚嚣尘上的「政治性议题」,我方都应著手规划、准备,「恃吾有以待之」。

四、政策性建言
  新一年北京的对台工作,已经被王毅勾勒得十分清楚,即「坚持中央政府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进一步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巩固良好局面,注重夯实基础,稳步向前推进。」王毅提出五个「要」,「要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要不断强化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不断使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惠及更多基层民众,要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要不断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并且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有序推进各项议程,同时著眼未来,为今后破解政治难题积累共识、创造条件。」总体而言,就是要「进一步把各项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稳,扎扎实实地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面对北京强烈的企图心、绵密的对台工作攻势,我方如何因应?试提数点个人意见如下:
(一)坚持守势大陆政策立场
  马总统今年元旦祝词已经将其稳健的大陆政策的基础:「三不」和「九二共识」,解说的十分清晰,接下来应该是坚定立场,莫再瞻前顾后、忧谗畏讥,倾其全力于拼经济、改善民生。切勿重蹈之前若干施政沟通不良的覆辙,令外界误以为其大陆政策犹有摆荡的空间,甚至产生卖台、害台的疑虑。
(二)加强大陆工作体系的横向连系
  上半年,两岸关系的第一项大考验,便是如何顺利完成ECFA的签署。在这之前,必须先行强化政府有关部门大陆工作的横向联系和整合。办法人言人异,但最低限度应赋予陆委会总其成的角色地位,并可相应地课以较大责任。
(三)注意两岸关系的话语权
  以对方日前提出的「让利说」为例,须知我方要的两岸互动,性质上是对等、尊严、互利。对方片面强调让利,乍看之下虽可能是基于善意,但这已偏离两岸关系正常化的轨道,当局岂能不出面厘清?如此怎么化解「三中」对政府大陆政策亲中、倾中的疑虑?
(四)支援学界两岸政治谈判之研究
  经过对岸代表来台试水温,两岸学界关于政治性议题的讨论,已经风满楼。未来ECFA签署后,两岸政治对话的阶段性作用或将正式浮现。政府部门应鼓励、支援学界先试、先谈。
(五)化解「公投」的压力
  九○年代以来,政治学范畴的「审议式民主」之风潮方兴未艾。民进党主政时期,曾借由公投修宪、入联等议题,加以大力推动,将之扩散至民间社会、学生团体。以之为基础,民间推动ECFA公投固有其正当性。然而相对于公投团体主张由下而上将ECFA交付公投的作法,政府各部门虽已采由上而下的解说以兹因应。但如何回应「审议式民主」的大纛,正考验主政者的智慧,这对往后各种选举的意义和影响,恐不能小觑。
(六)培养熟识两岸关系的人才
  台湾社会的多元化已成为一种常态的结构。政府要凝聚国人对两岸关系的共识,必须跨越蓝绿,从培养全方位的研究人才做起,偏执于任何一方,均非国家社会之福。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