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编辑手记》贩卖感动的台式服务进军大陆《交流杂志102年8月号第130期(历史资料)》

炎炎夏日,炙热的空气与拥挤的交通特别容易让人感到烦躁不安。偶然从喧嚣的大马路转进巷弄间的小咖啡馆,轻柔的音乐、温馨的环境,顿时让人暑意全消。店员亲切的接待与贴心的服务,抚平了烦躁的情绪,而融合在地食材的创意料理,挑动著味蕾,让人食指大动。

马路的另一头,一家医院里万头钻动,却井然有序。医院行动挂号系统,病人可随时随地预约门诊;看诊进度行动APP,缩短了病人候诊的时间。诊间里,专业医师提供门诊咨询、安排检查、预约复诊;诊间外,电脑连线便利化结帐及领药作业。严谨的流程管理提供病人顺畅的医疗体验,在台湾,即使是看病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这就是台湾服务业的软实力。当服务业不只是卖服务,而是比创意、拼感动时,台湾的服务业输出,就有了新的立足点。

台湾服务业不缺人才,缺的是舞台。「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便是台湾服务业进军大陆市场的新契机。诚如本期焦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服务业成长新动力」,大陆服务业市场的开放,让具竞争力的台湾服务业者得以与大陆服务业者一较长短,而大陆服务业者的资金、管理与营运模式来台,也将刺激台湾的服务业升级,带来新一波成长的动能。最终不仅两岸消费者同受其惠,对于台湾业者走向全球布局,以及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大陆借由与台湾签署协议,深化双方的合作关系,对于世界强权美国,则喊出「新型大国关系」口号,试图摆脱历史上两个强权难以于国际上共容的宿命,探索一条两强共存共荣的新道路。

只是,空泛的政治口号仍难以阻止大陆与美国在外交上的角力,双方的对抗甚至从实体层面延烧到虚拟空间,「网路」成了美中新战场,一场看不到烟硝的战争,正在进行中。这种资讯时代才有的新型态战争,在两岸仍缺乏军事互信下,亦是台湾的国安单位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人权与主权,向来是北京当局的重中之重。在传统「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主权观下,两岸的政治关系,成了难以解开的死结。彰化师范大学公共事务与公民教育学系助理教授李毓峰在检视学界对于「主权」的各种论述后认为,英国学派极具包容性的「宪法主权说」,或许可以为两岸的主权争议提供新的启示。

主权争议之外,人权议题亦凸显出两岸的差距。本期旺报驻北京记者林琮盛近身观察大陆社会中的小人物,发现大陆旧有的体制已跟不上经济的现况与人民的期待,「贫穷世袭化」问题已逐渐浮上抬面。长期关注两岸人权发展的李念祖律师认为,大陆目前面临的人权保障问题,台湾多少都经历过;「台湾做得到的,没有理由大陆做不到」,李念祖律师如是说。

本期交流副刊的两篇文章,呈现两岸社会的不同面貌。在「台湾新住民的故事」中,看到的是一名海南姑娘如何在新竹宝山开创自己的一片天,而「小市民消逝的年代」,则看到大陆小市民为求在城市立足,所需面对的社会阴暗与现实。

不同的社会,诉说著截然不同的故事。期许两岸市场扩大开放后带来的社会影响,让两岸不再一味上演「我的」故事或「他的」故事,而是写下更多「我们的」故事。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