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服贸协议具灯塔效应■文/陈明璋(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院长)《交流杂志102年8月号第130期(历史资料)》

六月二十一日举行的两岸两会第九次高层会谈,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两岸签署ECFA后,经贸方面另一项突破。此后,两岸服务业将大幅转型升级,我方服务业在大陆的发展将更为宽广顺利。

无可否认,由于两岸发展的阶段性差异,双方略有不对等的开放,我方以六十四项的开放换取陆方的八十项开放,表面看来,陆方「让利」较多,但实际上,双方若无「互利」,岂能达成协议?双方由于「政大于经」或「经大于政」的不同考虑,格局与政策立场自有差异,但整体来看,双方都要互相让出部分市场,某些产业因自由化与开放,将带来更多的空间,增加产业长远竞争力;假以时日,双方经定期检讨,可以再增加更多开放空间,对两岸经贸发展自是「利大于弊」,双方的GDP与贸易的发展,前景自然可期。

大陆扩大内需 有利台商发展服务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因大胆开放而增加其制造业的竞争力,受惠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二○○○年加入WTO,大陆也因开放部分国营企业独占的市场,让外资进入,这项外来的刺激,反而让大陆的流通与内需市场不断扩大,国有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民营企业也更茁壮发展,可见产业的自由化与开放,确实是产业转型升级最好、最快的处方。

其实,台商当前在大陆的投资,也遭遇到瓶颈,尤其是制造业与外销业,由于欧债危机与先进国家经济持续不景气,加上人民币一再升值,以及大陆连续几年的缺工、加薪与实施腾笼换鸟政策,台商制造业除了转往内陆、VIP(越南、印尼与菲律宾)或亚洲其他劳工便宜地区外,不转型升级无法继续生存发展。而大陆十二五规划的新产业政策,以及习李新政提倡的「城镇化」措施,皆说明转向内需与服务业发展是台商必然要走的康庄大道,此由我众多的连锁业在大陆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可为明证。制造业转型为生产性的服务业,或与连锁业的生活服务业相配合发展,亦是有利可图的方向。此时两会签署服贸协议,呈现此一路线的灯塔效应,可预期台商在大陆发展服务业,将有几十年的美好商机。

开放市场 提升竞争力

未来,台湾要与许多国家发展自由贸易协定,或加入由东协主导,将于二○一五年实施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甚至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TPP),都须以两岸签署服贸协议为基础。换言之,台湾的服务业既要求大陆与世界加速开放市场,自身岂有不开放互惠的道理?愈早开放,不过度保护,我服务业将培养更高竞争力,藉此外力的冲击而带动服务业的升级,提升国人就业与海外创业机会。这对每天高喊「拼经济」的台湾社会,不是最好的「借力使力」良机吗?至于受到冲击的服务业,包括商业、通讯、营造、金融、运输及美容、美发等业者皆表示冲击有限,主要就是因为这波的开放,让陆资企业的资金、管理及营运模式来台,增加我业者的创新空间,带动成长的商机,况且并未开放大陆劳工来台,故服贸协议的签署,在政府的把关下,对我方的影响已降至最低。

无可否认,我服务业者本来就比大陆同业发展得早,不但体质、制度、管理及营运均有优良的实力,部分业者已在大陆打拚练兵多年,如统一、康师傅及旺旺等集团都有非凡的表现;现在藉著协议的签署,排除投资障碍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我方业者宜趁此时好好规划,与已在大陆发展多年的外贸业与制造业配合,双方可一起转型升级,借由策略连盟提升体质和发展空间。

当然,陆资企业近几年也因大陆庞大的内需市场,培养如淘宝网、小米机、国美、苏宁等这类颇具实力的服务业,或许台商可合作的对象,除了金融、保险、期货业之外,还可以和其他业者尝试多元的合作。双方除参股之外,尚有技术指导、管理咨询、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学习以及连锁加盟等方式,合作发展空间甚大,除互相合作,开拓两岸市场外,甚至可进一步拓展世界市场,共创品牌。

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

目前,我服务业虽较大陆有更强大的营运制度与模式,但亦不可荒废创新的研发能力,不能再步制造业的后尘。过去,我制造业者在规模、经营能力、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皆优于大陆厂商,但经过几回合的拚斗,竟让大陆同业后来居上。我服务业与连锁业者宜记取教训,不能志得意满,而应继续追求卓越,在人才培训、制度设计、云端服务与物流管理上,更要精益求精,并在台湾设立服务业的研发、设计及技术总部,与各大专院校学术合作,以提供前进大陆与世界市场的动力。(本文转载自二○一三年六月二十日旺报)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