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服贸协议 助益台湾「走出去」■文/李孟洲(投资中国信息网社长)《交流杂志102年8月号第130期(历史资料)》

两岸两会日前签署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给台湾带来机会,也带来挑战,但若能以长远的眼光来评估,会发现机会显著大于挑战,也就是该协议对台湾「利大于弊」。其中,该协议助益台湾经济「走出去」的功效,最为「值回票价」。

讲究对等互利 具备两岸特色

由于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援引了普世FTA(自由贸易协定)的精神,所以协议内容讲究「对等互利」,彼此尽量给对方提出行业项目开放市场,而避免两岸的开放程度明显失衡,也因此给台湾部分服务业带来竞争压力,无论生产服务业或生活服务业,皆是如此。其中,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食衣住行育乐行业对大陆之开放,不免影响市面上众多的小型企业,而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

但另方面,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也考量了「两岸特色」,也就是考量两岸经济规模大小悬殊,及广大台商亟需掌握大陆服务业市场商机等现实,在双方相互开放幅度上作了「适度倾斜」安排,即大陆的开放项目比较多(大陆开放八十项,台湾开放六十四项)。还有,大陆开放的程度比较大,所有开放项目给台湾的待遇,都超过大陆对WTO(世界贸易组织)的开放承诺;而台湾开放的幅度,约有三分之一不及台湾对WTO的开放承诺。

因此,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最大好处,从台湾的角度看,是给有意外扩业务的台湾业者开了「方便之门」,使其比一般外商更有条件去竞逐大陆服务业市场。譬如,当前最热门的电子商务,尚非大陆对WTO会员国的开放项目,但这次在两岸服贸协议上,大陆特别允许台资业者在福建一地投资设立电子商务网站,且持股可达五五%。另外,公共工程招标,大陆迄今仍对外商严格设限,然两岸服贸协议亦对台资工程业者作了开放安排。至于金融业方面,则特别允许台资业者在大陆特定省分设立全资全照证券公司,及扩大设立银行分支机构等。

无论如何,台湾厂商已因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在大陆拥有一个崭新的服务业大市场,但个别业者能否成为真正的赢家,仍需视其各自的竞争力高下而定。而竞争的对象,包括陆资业者和外资业者,其中,和外资业者的竞争,对台湾经济发展特别有意义,因为大陆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服务业市场,台资业者若能在大陆市场出人头地,就具有「走出去」布局全球的条件。这样的业者越多,则台湾经济越能全球化,再创经济奇迹。这是我政府与民间长久以来的共同理想。

对世界开放的「试点」

反方向看,台湾这次对大陆服务业的开放,虽然给我方相关业者带来新的竞争压力,但台湾社会各界必须体认到,这是台湾经济进一步国际化,所应付出的代价。因为将来台湾势必要争取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以及争取对外洽签双边FTA之类的文件,由此所面对的同类开放压力,要比这次两岸服贸协议大得多。

台湾社会不妨把这次对大陆的开放,视为将来台湾对全世界开放的「试点」。一旦能适应这次的开放,将来就能以平常心来对全球开放。这是台湾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心理建设」。更何况,社会各界不要忘了,台湾早已是WTO的成员,原本就有对全球开放市场的义务,因而也应该以「WTO的视野」,来看待这次对大陆的开放。

相关配套不可少

值得注意的是,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署之后,双方政府都还要做很多「配套」的工作,以使该协议稳健地发挥积极功能,并减少副作用,而得以扩大两岸的共同利益。

其中,我方政府应该做的,首先是扶助我方受冲击行业,即采取财政、金融、经营辅导等措施,降低该等行业的受损程度。其次是责成主管机关委托智库加强研究,以研发出崭新的服务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来为我业者提升竞争力。另外,要加速对外洽签经济合作相关协议的进程,早日为我业者规划出全球化的经营格局。

大陆政府应该做的,一是为台资服务业进军大陆市场排除路障,也就是尽量减少「潜规则」,使台资服务业在大陆不被「暗中卡住」。譬如,台商经营资格的认定,应该透明化和单纯化,而不以另一套内部标准来制约台商。此外,将来若有台商要从大陆外扩到东协等市场,大陆政府也应积极协助促成。最重要的是,大陆政府如能帮助台湾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两岸经贸合作相关协议的附加价值将大幅提高,将更受台湾各界所欢迎。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