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臺海安全需要各國共同守護

  • 更新日期:114-10-20

當今國際局勢正處於劇烈轉型之中。冷戰後長達30年的「全球化紅利」逐漸消退,美中戰略競爭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的核心變數。隨著中國大陸軍備不斷擴張,在臺海周邊施加的軍事壓力不斷增強,過去「自掃門前雪」的單邊防衛戰略已無法應付全球連動的世界,以美國為首的世界主要國家正將安全戰略轉向「聯合威懾」與「多邊合作」等集體安全戰略,「臺海問題」無疑是此一轉向的關鍵議題。

與俄烏、以巴以及朝鮮半島並列為21世紀四大火藥庫之一的臺海,因扼守海上貿易與能源運輸的交通命脈,以及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核心地位,其安全與穩定不僅是東亞區域安全的前提,更是科技安全、國際貿易與戰略平衡能否延續的基石。美國已直接將臺灣納入安全合作框架,英法德等歐洲大國也將印太局勢與中國大陸威脅納入自身安全戰略中,日本則在戰略合作上與臺灣跨出新的一步。這些戰略布局皆環繞印太局勢與臺海安全,反映出國際社會對臺海問題的高度警覺。

面對中共持續強化軍力,頻繁派遣軍機艦繞臺,同時透過經濟施壓、資訊戰與外交孤立,加大對臺統戰與威嚇,臺灣正做足準備。包括從境外轉向本土防衛、強化無人機等不對稱戰力、加強韌性防衛、提升後備戰力等,臺灣積極向國際社會展示維護臺海安全的努力。正所謂「天助自助」,臺灣深知,唯有充分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國際支持才會長久。

中國大陸雖對外展示強硬,內部絕非堅不可摧。近期數據顯示,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無礙臺灣對美出口擴張,但卻重創中國大陸出口。強大的製造能力加上政府過度扶持,遇上內需不振與出口受挫,結果就是陷入產能過剩、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各行各業內卷激烈,惡化的經商環境不僅讓外資卻步,臺商亦有「不如歸去」之感,考慮結束中國大陸事業的比例屢創新高。

險峻的經濟情勢下,出現匪夷所思的社會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中國大陸垃圾不夠燒,便是中共過度扶持產業釀成的惡果,也是產能過剩引發行業內卷的一個縮影;灰色靈修市場版圖大幅擴張,學員不乏公司高管與專業人士,反映環境劇烈變動下,中國大陸中產階級的心靈匱乏與精神焦慮。

中共強化社會控制以因應內外遽增的壓力,臺灣人民赴陸雷區越來越多。今年10月施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原是為了整治中國大陸「內卷式」競爭,卻可能讓在陸經營事業的臺灣人民動輒得咎;赴陸進行宗教或其他交流活動如未先行探知對方法規,容易不慎觸法。即使未赴陸,面對中國大陸AI走入臺灣家庭,大人小孩都要培養資料識讀能力,避免落入中共統戰敘事而不自知。

正如臺海安全需要各國共同守護,海基會也一直默默守護兩岸人民的交流安全。除了事中交涉,更致力於事前防範,於各種場合、透過各種媒介,提醒民眾赴陸風險。海基會自身也積極投入兩岸交流,近期參與兩岸公證交流,從事務性問題累積善意,期待點點滴滴的善意最終結出善果,為兩岸重啟協商創造有利的條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