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當前主要國家對臺海穩定的共同關注與趨勢◆文/王宏仁(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國策研究院執行長)

  • 更新日期:114-10-20

當前國際局勢正經歷快速變化。俄烏戰爭的持續、北韓的軍事挑釁,以及中國大陸在印太地區日益強硬的行動,使得「安全」不再只是區域性的課題,而是全球戰略議程的核心。特別是中國大陸在臺海周邊的軍事壓力,正迫使世界主要國家重新調整戰略布局,將印太與臺海穩定視為影響全球秩序的重要關鍵。從外交聲明到軍事演習,從戰略文件到跨國合作,可以看到一場全球安全戰略的新趨勢正加速成形。

美國的主導與印太戰略重心

各國中,以美國的戰略調整最為鮮明。2025年5月「香格里拉對話」上,國防部長赫格塞思(Pete Hegseth)便公開建議歐洲盟友應專注於應對俄羅斯,以便美國能集中更多資源應對中國大陸在印太的挑戰。他甚至呼籲亞洲盟友比照歐洲,將國防預算提高到GDP的5%,凸顯華府希望透過軍費投入來強化整體威懾力。

隨後,美國國會於7月通過的《2026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 2026)更將臺灣直接納入安全合作框架。法案不僅建議邀請臺灣參加環太平洋軍事演習(RIMPAC),還要求國防部與臺灣共同研發無人機及反無人機能力,並投入10億美元於「臺灣安全合作倡議」(Taiwan Security Cooperation Initiative)。同時,美方也明確禁止在未達成特定條件前削減駐韓美軍,並承諾持續支持日本發展反擊能力。這些條文顯示,美國戰略不僅在語言上支持臺灣,更在制度設計與資源分配上實質落實。

軍事行動方面,美國7月起舉行「堅定力量太平洋演習」(REFORPAC),首次將太空部隊能力融入太平洋模擬作戰,意在因應中國大陸日益強化的太空戰力。此後的「護身軍刀演習」(Talisman Sabre 2025)則結合澳洲、英國、日本、法國與德國等19國,成為歷來最大規模的多國軍演,涵蓋兩棲、空降、網路與太空領域,充分展現美國主導下跨區域安全合作的廣度。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凱恩將軍(General Dan Kane)更在與日韓的聯合演習中直言,中國大陸與北韓的軍事意圖明確,必須保持高度警惕。這些演習的背後,其實都有穩定臺海安全的用意。

歐洲的介入與戰略深化

歐洲國家雖然地理上遠離印太,但其安全戰略已清楚表現出「歐亞連動」的思維。英國自4月起便透過外交部聲明表態,強調臺海和平與全球繁榮息息相關,並宣布與美日展開常態化三方軍演。英國國防部參謀總長拉達金(Tony Radakin)在「香格里拉對話」上更強調,維護印太的航行自由對倫敦至關重要。英國最新的《2025年戰略防衛檢討》(Strategic Defence Review 2025)則直指中國大陸在臺海及南海的挑釁行為加劇不穩定,並承諾透過無人機、數位戰力與全社會防衛韌性來提升國力。

然而,英國內部也出現是否派艦穿越臺海的爭論。外交大臣拉米(David Lammy)擔憂此舉會激怒北京,主張避免挑釁;但國防大臣希利(John Healey)則強調臺海屬於公海,英國軍艦有權通行,甚至表態若臺海爆發戰事,英國已準備好在太平洋作戰。最終決策將由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與國家安全顧問鮑爾(Jonathan Powell)定奪。這種辯論顯示,臺灣對各國的外交工作上需隨時密切注意各國內部的分歧,不要讓分歧影響到他們在政治與軍事層面對於印太安全承諾的持續。

德國的轉向則體現在軍事與外交的雙重發聲。駐日大使西格蒙德(Petra Sigmund)在「DSEI Japan 2025」會議上,公開表示要與日本合作開發無人機、防區外武器與海上情報偵察系統。國防軍總監布羅伊爾(Carsten Breuer)則在「香格里拉對話」強調,德國必須同時兼顧來自俄羅斯與中國大陸的威脅。隨後,外交部長瓦德福(Johann Wadephul)在訪問日本與印尼時,直言中國大陸在臺海與南海的行動對歐洲安全構成威脅,並提醒這些地區是全球貿易路線的命脈。德國此番罕見的強硬措辭,凸顯出歐洲大國已將印太局勢與中國大陸威脅納入自身安全戰略之中。

法國與歐盟同樣展現制度化的戰略深化。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7月與英國首相施凱爾共同聲明,重申臺海和平的重要性。外交部長巴羅(Stéphane Séjourné-Barrot)則明確指出,中國大陸在臺灣周邊的行為破壞穩定,法國不會接受片面改變現狀。歐盟在3月發布的《歐洲防務白皮書-2030準備就緒》(Readiness 2030)更提出,要籌資8,000億歐元推動「歐洲再武裝」,並強調加強與日、韓、印、澳等印太夥伴合作。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Kaja Kallas)在「香格里拉對話」上更駁斥美方「歐洲應專注俄羅斯」的建議,直言歐亞安全緊密相連。

日本與臺灣:戰略合作的新突破

日本在印太區域的各項表現,最直接與臺灣安全相關。面對「2027年攻臺論」,東京政府於3月首次宣布「沖繩大規模撤離計劃」,動員50架民航機將居民轉移至九州與本州。首相石破茂更在7月於沖繩助選時強調,必須審慎思考如何在臺海有事時確保居民安全撤離。

然而,日本政界對是否介入臺海戰爭並無共識。自民黨議員黃川田仁志(Hitoshi Yokokawada)在臺灣「海洋國際論壇」演講時指出,依據現行法律,日本自衛隊只有在涉及國家存亡或國民生命受到明確威脅時才能出動,而臺日並非邦交國,這造成法律障礙。此外,是否能啟用集體自衛權,也取決於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態度與承諾。

在此背景下,8月19日《讀賣新聞》揭露的一份日臺合作備忘錄顯得格外重要。該備忘錄允許臺日共享外國人入境資料,以便在臺灣遭遇危機時,日本能有效進行撤離,並防範不法分子或間諜混入避難人潮。這項協議不僅是安全合作的突破,也可能成為臺灣對其他國家推動類似合作的範本。若能將資料共享延伸至平時運作,更能提升臺灣在區域安全合作中的能見度。

全球安全轉向的共同趨勢

縱觀美國、歐洲與日本的行動,可以歸納出幾個共同趨勢。首先,這些國家不約而同將中國大陸視為挑戰國際秩序的主要威脅,並在戰略文件中強調臺海和平對全球的重要性。其次,跨國軍演的密度與規模顯示,「集體安全」正逐步取代單邊防衛,並擴展到太空、網路與無人系統等新戰場。第三,無論是美國的資源投入,還是歐洲的再武裝計畫,都顯示各國正透過軍事自主來強化自身籌碼,同時又在跨區域合作中尋求集體威懾效果。

對臺灣而言,這些發展意味著兩層啟示:一方面,臺灣已逐漸被納入國際安全架構,不再是邊陲議題;另一方面,如何將這些合作制度化、常態化,將成為臺灣政府應該立即努力的方向。
「臺海穩定」應是國際責任

2025年的國際安全格局正在快速重塑。美國集中力量於印太,歐洲突破地理限制積極介入,日本則在戰略合作上與臺灣跨出新的一步。雖然各國政策表達方式不盡相同,但其共通核心皆在於如何抑制中國大陸的軍事擴張、維護臺海與印太區域的穩定。對臺灣而言,這是一個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時刻。透過與日本的合作,臺灣已經找到切入區域安全網絡的新途徑;透過與美國及歐洲的戰略連結,臺灣更能將自身安全與全球公共利益相結合。在「安全戰略大轉向」的背景下,臺灣必須更加積極參與跨國合作,並將「臺海穩定」推動為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