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從漢光41號演習觀察我國與時俱進的不對稱戰力◆文/林穎佑(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

  • 更新日期:114-10-20

戰略的與時俱進是萬般不變的道理,特別軍事歷史不斷告訴我們,即便人民士氣多高昂,若是在戰略與科技上落後對方,便是要挨打。從2022年俄羅斯發動特別軍事行動開始,戰場的風貌與進行的型態便發生相當大的轉變,無人載具已成為戰場的重要武器,甚至各國對無人載具的定位也從載具逐漸轉型成有如彈藥的消耗品,說明戰術戰法上有許多新的應用出現。

除此之外,中共自2022年對臺軍演後,2023、2024聯合利劍AB演習以及2025海峽雷霆演習中,都可看到解放軍對臺作戰的變化。我國防衛作戰上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抵禦解放軍威脅,因此,當解放軍對臺作戰模式發生變化時,我國防衛戰略自然也要調整。

在兩岸軍力的比較上,我國不太可能對中共軍力做出數量的抗衡,國防戰略是以臺海防衛作為戰略指導,與美國全球打擊與動態兵力部署、前進嚇阻有極大差異。因此,在抵禦共軍威脅下如何發揮不對稱作戰的優勢與穩固防衛韌性,便成為國防焦點,也是當前國際環境變化下,防衛戰略的與時俱進。

「威脅導向」的軍力規劃

在分析我國防衛戰略時,需先從威脅的角度來做分析。基於美國全球利益的思維,美軍的國防建軍是以能力導向為出發,我國沒有如此的戰略考量,更沒有類似美國的需求,自然不必要從「能力導向」作為建軍原則。鑒於預算與國家戰略的考量,應從「威脅導向」作為戰略建構的基礎。

在威脅導向之下,我軍要面對的不只有共軍全面入侵的軍事行動,而是常態化的灰色地帶威脅。在建構不對稱軍力的規劃下,我軍需要維持一定的常備軍力與移動載臺,以有效保護我國周邊海空域。特別是我國為島嶼國家,相當依賴海上交通線的運補,若遭到海上封鎖與隔離,將對我國國安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在建軍上,不能只有小型快艇與無人載具,具有外交性與溝通性的海軍艦艇依然是我國建軍中重要的一環,其任務不是只有進行海上反封鎖,更需要在平時應對中共對我海上灰色地帶威脅。

從境外作戰到本土防衛

在俄烏戰爭與中共近期演習經驗中,可注意到共軍已擺脫過去傳統「諾曼地式」的登陸作戰模式,反而以多層雙超,透過兩棲突擊艦結合機降與氣墊船,快速突穿灘岸防線,搶占重要戰略據點,再配合後續的登陸梯隊,與過去先搶占橋頭堡,再逐步推進的作戰規劃有所不同。因此,我國的防衛不能只有單純的境外與海空作戰,本土的防衛也不能忽視。這也是為何2025年的漢光演習中,除了國軍的傳統軍事作戰之外,也包含本土的重要關鍵基礎設施與韌性防衛。我國不會主動輕啟戰端,必須要承受來自中共的第一擊,如何在承受第一擊的情況下,保持戰力甚至具反擊能力,便是韌性的意義。

需注意的是,中共對我們的威脅不只有傳統的兵力攻擊,在各領域如太空、網路、認知、心理無所不用其極。在敵暗我明的情況下,如何與威脅共存也是當前在國防上須強化的一環,這也是政府多次強調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原因。

因應中共威脅變化調整防衛計畫

在近期共軍的戰術戰法中,多次強調透過認知作戰在我國內培養第五縱隊,並在爆發軍事衝突的前夕,利用潛伏的特種部隊配合在地協力者與第五縱隊,對關鍵基礎設施以及重要的單位進行突擊,造成民間的恐慌。在此想定下,國軍調整防衛策略,在淡水河防衛作戰前,先在萬板大橋以及城鎮發生攻防作戰,國軍部隊應對的不是敵人的重裝部隊,而是輕裝的第五縱隊與潛伏的突擊隊。

此外,共軍對我威脅不會只有來自西海岸的行動,隨共軍艦艇逐漸突破第一島鏈封鎖,無論在宮古海峽、巴士海峽甚至津輕海峽都可能成為中共艦船突破島鏈的缺口。進到西太平洋的中共海軍有可能直接對我國東部發動攻擊,代表過去戰時先將部隊移動到臺灣東部進行戰力疏散的計畫可能必須要修正。

我國不像烏克蘭有廣大的土地可攻防,在臺海軍事衝突中,城鎮與民眾有可能遭遇戰火襲擊,如何在戰火中對民眾進行有效的避難指引,是此次漢光演習的重點。疏散中,必須讓各界知道戰火威脅下的避難指導必定與天災有所差異。例如飛彈來襲時,進入到地下防空洞就與颱風來時前往高處禮堂避難是完全不同思維。

從問題中累積戰力

此次漢光演習有許多新創舉,特別結合軍事作戰與全社會韌性防衛,也與8月底政府提出新年度國防預算有關。在複合式威脅下,國家安全相關事務已不單是國防部的責任,如海巡署在捍衛海疆所負擔的責任不低於海軍,中共對我網路攻擊更是每天每秒的進行,資安防衛、關鍵基礎設施防衛、民間設施運用於支援作戰的經費都納入國防經費,也是回應美方多次質疑我國國防預算。此次演習中,可看到美方觀察員穿梭於演訓場地中,除記錄外,也作為未來評估我方戰力並提出相關精進報告時的依據,與未來軍購方向息息相關。

實兵演訓係為突破思維盲點與找出問題。本次漢光41號演習除演訓時間拉長可能衍生疲勞問題,無劇透的行動更考驗官兵的反應能力,雖然有可能在演訓中出現缺失或意外,但正所謂「訓練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演習發現的問題,均是日後精進修正的方向,使我國軍力不斷與時俱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