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AI走入臺灣家庭的挑戰與隱憂◆文/羅素(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10-20
人工智慧(AI)快速崛起,應用於產業與日常生活,從與人互動的語音助理,到精準的大數據分析,AI如影隨形。AI工具如雨後春筍般,以多種樣貌問世,對許多家長而言,成為教育孩子的重要利器,但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AI產品進入臺灣家庭,表面上提供更多元的學習資源,華麗包裝下卻潛藏不容忽視的文化隱憂與教育挑戰。
逾三成學生曾使用中國大陸AI
根據親子天下教育創新中心「AI素養普及計劃」,針對全國國中小師生的AI素養調查結果,學生常用AI前五名依序為ChatGPT、Siri、小愛同學、Gemini與DeepSeek。
其中,小愛同學、DeepSeek這兩項中國大陸AI的使用率,分別超過兩成與一成。人工智慧專家、政治大學學務長蔡炎龍推測,小愛同學發展較早,加上小米家電逐漸走入臺灣民眾生活,屬於陪伴型的機器人,使用率偏高有跡可循;DeepSeek則可能與其擁有相對豐富的簡體中文資料有關。
事實上,中國大陸研發的AI系統,背後常以自身的語言習慣、政治立場與價值觀作為模型訓練依據,其中不乏其主流論述與意識形態的輸出,並普遍使用簡體字系統。這對於正處於語言學習與價值建構階段的臺灣學生來說,不僅造成語文發展上的混淆,更可能對文化認同與歷史觀產生潛在影響。
中文語法優勢接受度高
中國大陸AI工具能夠快速進入臺灣市場,原因包括中國大陸家電產品普遍應用於家戶,旗下AI順勢滲透。另外,中國大陸AI提供較佳的中文對話能力,加上符合中文語法邏輯,生成內容自然流暢,讓不少家長趨之若鶩,將其作為小孩的輔助學習工具。
然而,這類產品中的語言習慣與語詞使用,與臺灣的語文教學產生衝突。例如回答問題時,經常使用「地鐵」、「網絡」、「土豆」等詞彙與中國大陸特有語法,這些用法與臺灣名詞慣用的「捷運」、「網路」、「馬鈴薯」等詞彙不盡相同。孩童在無意識中接收這些詞語,可能影響閱讀理解,甚至國文學習。
除此之外,在視覺層面上,不少學習軟體的介面未能完全支援繁體中文,常見字體錯碼、筆劃缺失,或者出現簡體字與繁體字混雜的情況,例如「学校」「考试」這類簡體字在系統中自動顯示,對於剛開始學寫字的低年級孩童來說,無疑是一種困擾與混淆。
政治文化與價值影響
比語文錯誤更深層的隱憂,是文化價值與認同的模糊。在中國大陸AI工具預設的世界觀裡,往往建構於中國集體記憶與民族主義基礎之上,無論是節日介紹、名人故事、歷史事件,甚至是哲學思維與社會觀念,都充滿「中國本位」的角度,長期接觸這樣的內容,恐在無形中影響臺灣孩童的世界觀,使他們的價值判斷逐漸偏離臺灣社會的民主、人權、多元等核心價值,最終反映在學生心理與情緒層面的變化。
事實上,中國大陸的AI工具,尤其是生成式AI,其內建大數據的知識庫,多半根據中共官方審定的資料建構而成,必須恪守國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防止AI模型無意中批評政府,或過度涉入如1989年天安門事件或鎮壓維吾爾族等敏感議題,導致臺灣使用者在操作過程中,不自覺接受來自中國大陸的政治立場或歷史敘事。
例如,當小孩詢問「臺灣是國家嗎?」或「六四事件是什麼?」時,系統可能回應「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或「六四事件是反革命暴亂」,這些回應皆反映中國大陸的官方立場,而非相對中立或多元的觀點。又例如詢問「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原因是什麼?」AI可能只會回答「暴力分子的破壞行為」,而忽略民眾爭取民主自由的訴求。另外,資訊封鎖的環境下,中國大陸AI 缺乏接觸國際觀點或獨立蒐集資料的機會,導致回答片面,像是「新疆發生了什麼?」AI 可能只描述「反恐維穩的必要措施」,卻避談國際間對人權問題的關注。
對臺灣社會而言,中國大陸AI內容輸出不僅僅是繁簡體文字形式的問題,更涉及語言教育、民主價值、歷史觀養成與文化認同等核心層面,許多臺灣家長或教育者對此並未提高警覺,仍以功能優先的心態看待AI工具,忽略背後資訊來源的文化與政治脈絡,學生長期接收單一立場的回答,恐會造成「資訊同溫層」,削弱批判性思考能力。
家庭和學校為引導關鍵
身為第一線的家庭與教育場域,父母與教師可發揮關鍵引導角色。家長在選擇 AI工具時,應優先考慮非中國大陸開發、語言精準、內容中立的產品;使用時應陪同在旁,適時解釋語言差異與觀點偏誤,協助孩子建立判斷能力。此外,教師在課堂上加入「AI 素養」相關課程,教育學生如何分析AI工具背後的資料來源、內容立場與文化脈絡,讓孩童成為具備判斷力的科技使用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
政府也應正視此一趨勢的潛在風險,考慮設立AI教育產品的內容審查制度,尤其針對進入校園或大量使用於教育用途的產品,要求其說明訓練資料來源、是否支持繁體中文、是否含有特定政治或文化立場傾向等資訊,保障使用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同時,鼓勵國內企業與教育機構合作,研發具備在地文化元素與繁體字支持的AI教學工具,讓孩子在學習科技的同時,仍能扎根本土文化。
文化警覺與教育主體
長遠來看,面對中國大陸AI工具對臺灣教育體制的滲透,不能僅止於表面功能的評估,應進一步思考教育的核心目的:我們希望下一代成為什麼樣的人?學會什麼樣的價值觀?AI可以是輔助工具,但永遠不應取代人本教育的核心,尤其是在價值觀、認同與文化傳承的層面,更須由家庭與社會共同守護。
當科技與教養的交會越來越密切,對於父母、教師與政策制定者來說,更應具備辨識力與前瞻性。在科技應用的同時,維持文化警覺與教育主體性,讓AI成為輔助孩子成長的正向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