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五感體驗再升級 進化中的兩岸鐵道旅遊◆文/李佳穎 (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10-20

兩岸鐵道觀光在近年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發展邏輯與地方風格,臺灣與中國大陸分別走出了「五感體驗服務」與「奢華硬體設施」兩種路線,在文化底蘊、消費體驗、產業挑戰等層面各自展現出鮮明特色與現實挑戰。

臺灣高鐵於2007年通車,臺鐵面臨轉型壓力,近年主打「五感體驗」,引領觀光列車革命,如今有7個路線,並非單純硬體升級,而是從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等五感出發,將旅程本身變成一場文化藝術的沉浸式展演。列車上的餐飲、香氛、裝飾、主題活動帶來高度差異化的旅遊體驗,將鐵道從交通運具提升為「移動美學空間」。

臺灣:五感革命下的文化載體

2020年底首航、路線可環島的「鳴日號」,是臺灣新一代觀光列車的代表,最大的特色是「鳴日廚房」,旅客不僅能品嚐由米其林星級主廚設計的車上餐桌,號稱「移動的五星餐廳」,強調全程採用臺灣在地食材並融合創意料理,將傳統鐵路運輸轉化為結合美食、景觀與文化導覽的深度旅遊體驗,重新定義了臺灣鐵道旅行的內涵與價值。

「阿里山福森號」則充滿嗅覺的感官體驗,車廂內自然散發的檜木與扁柏精油香氣,每片木板都保留天然紋理與油脂,營造出獨特的芬多精環境,讓旅客宛如進行一場移動中的森林浴。這種結合視覺、嗅覺的感官體驗,將阿里山的自然精髓濃縮在車廂空間中,創造出無可取代的旅遊記憶,屢屢登上國際媒體。

過去曾是偏鄉通勤之用的「藍皮解憂號」,在鐵路愛好者極力呼籲下成功保留,在屏東枋寮與臺東之間往返,沿線車站搭配巴士可進一步規劃深度旅遊,帶動周邊小鎮旅遊、餐飲、民宿、藝文等產業,是區域導向的經濟活化平臺,觀光列車串連特色景點,提升地方就業與產值,不啻為地方創生的新模式。

「藍皮解憂號」與「阿里山福森號」還備有車上耳機,能透過聲音參與地方導覽,一路欣賞海岸、山林風光。「山嵐號」與「海風號」則針對小鎮設計獨家遊程,包括在地美食、文創手作、在地香氛體驗等。「山嵐號」最創新的設計是列車共鳴室嗅聞體驗,由芳療師以臺灣香杉為氣味基底調製專屬香氛。

臺鐵極力改善消費者整體體驗,行程規劃以「輕奢華」但不過度昂貴為主流,有單趟、單日甚或是多日的行程,最貴的「鳴日號」價格從2萬元至5萬元不等,而「阿里山森林小火車」或「栩悅號」單趟的票價則不到千元,主打親民路線。不同的價位與旅遊套裝行程設計,成功區隔市場並吸引旅遊愛好者、家庭出遊、企業獎勵旅遊等多元客層,形成臺灣鐵道觀光的分眾經營模式。這些元素營造了強烈的「臺灣味」,使列車成為島國文化的移動載體,細膩包裹人情與土地之美。

中國大陸:奢華競賽中的國力展示

中國大陸選擇以「奢華硬體」為領先路線,呼倫貝爾號、新東方快車、成都號等列車,全部投下重金打造包房、獨立衛浴、巨型觀景窗,注重空間感、舒適性與尊榮氛圍。旅客在實質享受上獲得劇烈提升,但背後更強調的是技術突破、國力展現以及能量輸出,將觀光列車視為展示現代化交通工程的載體。

「呼倫貝爾號」是其中的代表作,這列被稱為「中國最豪華」的觀光列車,滿載僅42席,共有21個房間,每間都配備獨立衛浴設施,完全沒有上下鋪設計,讓賓客獲得星級住宿體驗。呼倫貝爾號的服務人員與乘客比例高達1:2.2,配備20位受過專業培訓的列車管家,提供24小時貼心服務。列車上還設有餐車、沙龍車、客廳車等多功能車廂,並提供中俄蒙三國風情美食和各式酒類。

這些列車則將經典地標、千年絲路、草原民族元素融入主題包裝。「新東方快車」以絲路文化為背景,設置多功能觀景車廂,串聯起西部、內蒙古、北疆等路線,把列車作為學習歷史、拍攝壯麗風景的基地。「成都號」以熊貓主題設計,傳達城市名片,包房管家、主題餐飲則加入服務層級。但相較於臺灣列車的細膩文化,中國大陸的列車更強調宏觀敘事與場域風格。

硬體背後的軟體困境

中國大陸雖然打造出超高規格的硬體空間,卻常被票務系統瓶頸等基礎問題困擾。官方「12306平臺」在春運、暑假或國慶的高峰期容易卡頓和故障,系統每日需要拒絕近4,000萬次異常登錄,嚴重影響購票體驗。車站動線難以疏導大量人流,秩序混亂成為旅程的隱憂,從廣州火車站40萬人滯留的歷史教訓,到現在春運期間的人潮擁擠問題,都反映出基礎設施與管理能力無法跟上需求增長。

從票價上來看,這些奢華列車的票價水準充分體現其高端市場定位。呼倫貝爾號的房型約新臺幣10萬元不等,新東方快車最低票價也要人民幣1.6萬元(約新臺幣7萬元),最高票價甚至高達人民幣5萬元(約新臺幣22萬元)。成都號熊貓專列17天行程中,最貴達人民幣6萬元(約新臺幣26.4萬元),最便宜的也在人民幣3萬元(約新臺幣13.2萬元)左右,僅訂金就需人民幣3.4萬元(約新臺幣15萬元)。

新東方快車、呼倫貝爾號等豪華專列價格高昂,使其成為少數高收入族群的專屬享受,無法普及大眾,易造成消費落差與奢華表象下的服務斷層。這種「貴族化」傾向使觀光列車更像是財富象徵,而非文化體驗工具,這樣的策略反映了國家展示實力的需求,但也對文化普及與公共利益提出挑戰。

鐵道旅遊應回歸人的感動與記憶

臺灣觀光列車的成功,來自於「做深」文化內涵與「做全」服務細節,列車不只是運送工具,更成為獨特旅遊目的地,將地方記憶、臺灣精神傾注於每一段軌道,路線親民友善,講求細緻與人情溫度,使旅客能真切體驗島嶼文化及自然美,體現臺灣人文關懷的軟實力,創造溫暖的旅遊記憶,提升整體旅遊品質與地區帶動力。

中國大陸則在「做大」與「做強」上下功夫,硬體創新成績傲人,且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國大陸觀光列車正積極拓展國際路線,專列主題宏偉,無論是絲路長線、草原聯通,還是城市主題設計,皆展現國力。然而高速擴展下的票務、動線與基礎管理,尚需克服瓶頸;旅途仍偏向「看風景」或「炫硬體」型消費,但在細膩人文與感官層次上有待加強。

隨著全球旅遊型態轉型,鐵道旅遊已從單一運輸走向融合文化、科技、永續的新時代。臺灣的「五感服務」融合文化細節,讓鐵道成為「有溫度」的旅程,能引發在地情感與早期回憶,拉近人與土地的距離;中國大陸的「奢華硬體」則展示智能技術,透過現代化與規模效率呈現未來競爭力,各自帶來不同典範。

臺灣代表「做深做精」的文化型鐵道旅遊,中國大陸則塑造「做大做強」的硬體型鐵道旅遊。兩者各有千秋,消費者需求也逐漸多元,未來唯有融合細節服務與宏觀技術,才是全球鐵道觀光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道。這場「體驗」與「奢華」競賽,最終將回歸如何成就「人」的感動與記憶,讓每一次列車旅程,都能留存下最美好的時光與耀眼的風景。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