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國大陸垃圾不夠燒 臺灣減量有撇步◆文/陳壹貞(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10-20

中國大陸湖南省張家界美景聞名全球,近來卻接連傳出天然溶洞被當成垃圾場,堆滿幾十公尺高的垃圾,畫面曝光令人震驚,甚至有汙染地下水疑慮。在人口成長、消費經濟發達的社會中,垃圾怎麼處理、資源如何循環使用,成為政府治理的重要課題。

中國大陸「垃圾圍城」 反造成焚化爐過剩

之所以出現違法溶洞垃圾場情況,並不是因為垃圾處理量能不夠,事實上,中國大陸近年來反而是「垃圾不夠燒」的情況頻繁登上中外媒體版面。10多年前,中國大陸不少城市地區仍以掩埋作為垃圾處理的主要方法,2011年中國大陸導演王久良的紀錄片「垃圾圍城」詳實拍下被垃圾、掩埋場包圍的北京,引起全中國大陸譁然,也加速當局對於垃圾處理的重視。

然而到了2025年,中國大陸廢棄物議題被討論的,卻是「垃圾不夠燒」、「焚化爐過剩」議題。究其原因,是自2003年開放民間業者以特許方式經營焚化爐,到2006年對再生能源進行補貼、2014年污染控制標準化,政策扶持下,快速催生焚化廠建設,至2024年中國大陸垃圾焚化廠數量已達到驚人的1,010家,幾乎佔全球廠量半數。

根據中共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4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城市垃圾收運量為2億6,236萬噸,每天收運約71.88萬噸,但焚化處理能力每天為115.55萬噸,明顯過剩。也有數據指出,中國大陸垃圾焚化廠平均60%的負荷率,40%產能閒置,相當於76個焚化廠全年停擺。垃圾不夠燒,導致有焚化爐員工感嘆「沒垃圾(燒),連薪水都發不出來」,甚至出現「花錢買垃圾」、「搶垃圾」等怪象。

中國大陸焚化爐量能閒置 政策未整合是主因

中媒報導,垃圾不夠燒可能有3大原因,包括部分城市規劃按戶籍人口測算垃圾量,卻與實際常住人口不符;一些地方政府為降低垃圾外運成本,傾向自建焚化爐,缺乏跨區域協調機制;第三則是因為縣鎮地區垃圾收集率低、填埋處理慣性大。

此外,中國大陸2020年起強制實施垃圾分類,有效地減少廢棄物量,各地的焚化爐卻仍快速興建,也間接導致焚化爐吃不飽的情況發生。這凸顯中國大陸政府部門之間政策缺乏調和,中媒卻誇稱,垃圾不夠燒背後原因是「垃圾焚燒技術遙遙領先」,不僅實現生活垃圾的高效處理,更在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和營運管理都獲得突破,讓陸企跨出國門,到中東、東南亞設置焚化發電廠。

也有觀點認為,中國大陸垃圾焚化產業如今面臨不夠燒窘況,是行業過度內捲的結果。政府由上而下的政策補貼、過度扶持,卻又缺乏適當的管控,造成各方蜂擁進入投資,造成市場惡性競爭、垃圾焚化爐產能閒置,效益下滑。只設焚化爐,卻沒有落實在社會上推廣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環境保護的概念下,亂倒垃圾、資源浪費的情況仍有可能繼續發生。

落實分類政策 臺灣垃圾有感減量

臺灣的垃圾處理情況又是如何?早年同樣以掩埋為主,1980年代,環保觀念逐漸普及,垃圾掩埋場用地取得日趨困難,政府開始推動垃圾減量、資源回收。許多臺灣人仍記得1989年的「外星寶寶」計畫,當時為了推廣及落實垃圾分類的觀念,環保署(今環境部)自荷蘭引進紅、黃、藍、綠4種不同顏色的資源回收筒,分別對應塑膠瓶、鐵鋁罐、紙類及玻璃瓶的廢棄物,一度在臺灣帶動風潮,讓許多中小學生加入回收行列。

1990年代開始,臺灣的垃圾處理轉為「焚化為主、掩埋為輔」。2006年政府在全國強制實施垃圾分類,將垃圾區分為「資源」、「廚餘」及「一般垃圾」三類,逐步落實民眾分類習慣。如今臺北市、新北市更有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藉此降低垃圾量和提升回收率。 

為了提高資源回收率,減少焚化和掩埋的負擔,越來越多國家倡議「零廢棄」觀念,凸顯垃圾分類的重要。除了回收再利用,臺灣推動垃圾減量措施,透過禁止使用免洗用品、禁止免費提供塑膠袋等政策,來抑制垃圾量的增加。臺東池上、臺南左鎮等地更推動「零廢棄生活」,社區透過共識與自治管理垃圾,提升公民參與度。

環保回收觀念深根 等垃圾車成最「臺」風景

環保署(今環境部)2002年7月起規定公部門、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有店面餐飲業等8大類管制對象不得提供塑膠類免洗餐具。

2019年擴大管制,逐步禁用免洗塑膠吸管、飲料杯,隨身攜帶並使用環保餐具、環保袋、環保杯的概念慢慢地被國人接受,尤其不少商家在政府要求下推出自帶環保杯飲料折價優惠,讓臺灣這個手搖飲聖地有更多人願意攜帶環保餐具出門。

2019年美國雜誌刊登一篇明尼蘇達大學環境研究所的文章,介紹臺灣垃圾回收的成效。文章指出,臺灣是全球回收計畫最有效率的區域之一,約55%的家用與商用垃圾得以回收,工業廢棄物比重達到77%。2015年,臺灣的廢棄物回收公司超過1,600家,年營收達到20億美元。

臺灣的垃圾車文化更被這份報告形容為社區儀式,這篇文章指出,民眾拎著垃圾等候播放古典音樂的垃圾車抵達,並按照不同類別將垃圾丟進垃圾車,看似非常複雜的過程,卻獲得民眾的青睞。為了讓民眾能更便利,雙北地區更設置智慧垃圾桶,可處理一般垃圾,有的可收集廚餘、瓶罐回收,民眾還可將回收的回饋金自動累計至電子票證,方便運用。

臺灣垃圾政策傲視全球 可做中國大陸借鏡

臺灣的垃圾處理走「先減量、高回收、再減少焚燒」路線,發展至今雖有部分焚化爐低度運行的情況,但廢物回收率超過50%,足以傲視全球;而中國大陸從大量興建焚化爐著手,垃圾強制分類政策實施尚未滿10年,回收率低於全球平均,如違法溶洞垃圾場這樣亂倒垃圾的情況仍時有所聞,未來不管是社區對回收的參與度、環境保護概念的認知推廣,都還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