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AI壓境 兩岸大專院校學科大洗牌◆文/李佩芸(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10-20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近幾年成為人類科技發展的焦點,因應時代改變,全世界高等教育也發生格局的改變,理工科系、AI相關科系受到重視,人文社會科系則出現大量缺額,臺灣與中國大陸也不例外。當前兩岸大專院校面臨招生、課程設計、新興學科興起與傳統學科衰落,顯示教育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化,兩岸高等教育格局正在洗牌。

臺灣大專院校推動跨領域教育以維持競爭力

為因應AI潮流,兩岸大專院校都在探索跨領域課程與教育模式創新。在臺灣,AI科技熱潮推升理工、資訊人才的大量需求,相關科系錄取分數大幅上升,AI科系不僅成為選填志願熱門標的,許多公司更提前與高中、職合作舉辦營隊,希望「從小培養」優秀人才為公司服務。

大專院校在既有架構上推動跨領域教育,試圖透過跨領域設計,讓學生擁有文理兼備的能力。多所大學推出文理組之間跨科選修課程,強化數位素養與基礎運用能力;商管、社會科學相關科系也開設AI與數據分析相關課程,讓學生在原有學科基礎上,掌握更多數位技能。

2024年9月,教育部宣布成立「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wan AI College Alliance, TAICA),透過跨校人工智慧學程,統整教學資源,提供人工智慧相關課程,媒合領域專家輔佐,並統合助教資源、課程指導服務。

TAICA整合全國大專校院資源,由人工智慧師資充裕的大學輔助師資不足的學校,提供人工智慧課程。聯盟開設「人工智慧探索應用學分學程」、「人工智慧工業應用學分學程」、「人工智慧自然語言技術學分學程」及「人工智慧視覺技術應用學分學程」等4類學分學程,滿足不同領域學生的學習需求,目前已有55所大專校院加入。

在政府政策推動的基礎下,臺大推出「資訊科學與社會學程」,讓社會科學院的學生選修程式設計、資料分析課程,培養跨領域的數位能力;清華大學為全校學生開設一系列AI通識課程及工作坊,新學期開設的歷史及社會文化分析等人文社會課程還將結合生成式AI教學,引導主修中文、歷史、教育、法律、管理的學生善用AI工具,開創AI新世代的研究與創新;也有大學推出「AI+商管」課程,將AI與生技醫療、運動科學結合,各種AI應用學程百花齊放。

學校大力推動跨領域課程,出發點之一是擔憂AI熱度造成教育偏廢。相對於理工科系多少熱絡,人文社會領域就有多少冷落,在社會趨勢與少子化的影響下,不少大學的人文、社會、文史哲等科系招生不足,部分學校甚至大量缺額,面臨整併或停招危機,難以為繼。科系與課程的改革,不僅是對學生能力的升級,也是對院校競爭力的調整。

中國大陸大專院校科系 上演大洗牌

中國大陸大專院校的改變則更為劇烈,各學科正在上演大洗牌。據統計,去年全中國大陸高校(大學)撤銷專業點(科系)的數量飆至1,428個,創歷史新高,冶金、礦業、農業資源與環境等偏向傳統工科的多個「夕陽專業」,以及部分人文、社會類專業相繼退場,人工智慧、數位科技、雲端、數據科學等新興學科取而代之。

2025年4月,中國大陸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鼓勵高等教育機構優化學科設置,提前布局數位領域。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大學、復旦大學等985大學紛紛響應政策,結合不同學科,成立新的AI學院。

例如北京清華大學成立人工智能醫院,旨在培養具備AI素養的複合型醫學人才,並推動醫學與工科的融合,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北京大學成立科學智能學院,採用「AI+Science」雙導師制,致力於培養具備跨學科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強化基礎科學研究;天津大學成立合成生物與生物製造學院,目標是利用AI賦能合成生物學,解決材料、能源等全球性挑戰;復旦大學成立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創新學院,希望培養能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生物醫學工程人才。

這些新成立的學院普遍採用跨學科、產學研結合的模式,希望在未來的AI時代搶占一席之地。此外,也有許多大專院校陸續成立AI相關學院或研究中心。自2017年以來,全中國大陸已有超過50所大專院校設立人工智能學院。

不少嗅覺敏銳的大專院校已將跨領域教育與產業鏈結合,例如浙江大學與阿里巴巴合作開設「智能城市應用專案」,讓學生參與產業實作,培養應用能力。南京大學的人工智慧學院成為這波潮流的代表作,首屆大學、碩士生畢業生多進入華為、騰訊、字節跳動等科技公司,平均薪資逾人民幣30萬元(約新臺幣128萬元),備受討論。

但這也加深「夕陽科系」的急凍境遇,隨著生源數量下降及專業需求結構變化,中國大陸部分學校不得不關閉招生不足、就業前景不佳的學科,將師資和設備集中投入新興科技領域,以提高整體能見度與競爭力。

培養「跨足技術與人文」的人才

AI壓境,人工智慧、資訊工程等熱門學科前景看好,不僅畢業即就業,還能進入大型企業或集團、享受高薪待遇,促使更多學生將AI相關科系作為首選,形塑當前高等教育的新形態—理組升溫、文組轉型,跨領域更是當前顯學。

雖然人工智慧正快速改變產業與教育,但已有不少專家提醒,人文社會學科依然不可或缺。當前AI發展剛起步,仍集中於發展硬體,當AI應用普及於未來的日常生活,反而更需要哲學、法律、社會學、文化、歷史、語言、醫療等人文領域的訓練。AI必須經過訓練、規範,才能更適當地參與人類社會發展,成為高效且低風險的工具。

此外,AI的普及正在改變勞動市場與社會結構,連帶產生的社會影響、階層分化與心理壓力,已非演算法所能解決,而是需要社會學、心理學與經濟學等全面且長期的觀察與研究。

未來最具競爭力的人才,將是能夠「跨足技術與人文」的人,面對這股浪潮,學生需要在選科時兼顧興趣、能力與市場需求;學校則需在專業設置上兼顧就業導向與學術品質,跨領域學習勢必成為未來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