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心靈詐騙成熱門生意 社會學看中國大陸險境◆文/廖珪如(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10-20

華語世界,「心靈成長」不再是話題,而是一門快速擴張的生意。從臺灣的社團課程到中國大陸的龐大產業,這些活動以「潛能開發」與「靈性提升」為號召,承諾帶來療癒與力量。然而,在素衣白淨的表象下,它們往往成為商業化的精神商品,甚至演變成詐騙與心理操控。

心靈課程為何成騙局?

在臺灣,「心靈成長」課程並不陌生,在宗教自由的環境下,這類課程常以社團、工作坊或培訓班形式出現,課程收費動輒數萬元,甚至上看十餘萬元新臺幣,卻鮮少有專業心理或醫療背景支持。2025年初,網紅錫蘭在其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中,揭露課程常利用學員的心理脆弱進行高壓銷售,引發廣泛討論。公平交易委員會的資料顯示,2020至2023年間,涉及「心靈成長課程」的消費糾紛超過百件,爭議焦點集中在高額收費與誇大療效。這些案例雖然金額不及金融詐騙,但其社會意涵卻格外突出,受害者往往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都市中產,而非傳統認知裡「資訊不足」的弱勢族群。

灰色靈修市場詐騙橫行

中國大陸的案例則更加極端。隨著過去20年的高速發展,數億人步入中產階級,物質滿足之後,對精神意義的追求快速增長。然而,中共的無神論與無宗教自由,令灰色的靈修市場應運而生。

2024年,公安部揭露「張馨月靈修集團」案,成為中國大陸最大靈修詐騙案例之一。該組織自 2008 年起以「奢活藝術館」為據點,號稱能遠程療癒疾病、鏈接宇宙能量,甚至自詡為外星文明代言人。其商業模式是學員需繳納15萬至100萬人民幣,方能晉升「導師」或「國際督導」等頭銜,形成典型的類傳銷架構。

官方調查顯示,受害者超過1萬人,涉案金額高達 35 億人民幣,更令人震驚的是,受害者群體並非社會邊陲,反而包括了世界 500強企業的高管、留學歸國人士與專業女性。這打破「受騙者必然無知」的刻板印象,顯示靈修現象之所以強大,在於它切中中產階層的精神需求與焦慮。

信仰真空與中產焦慮

這些案例是現代社會結構性矛盾的映照,已非產業問題,必須從社會學現象觀之。一如「周處除三害」在中國大陸的票房賣座對其而言是題材新穎,在臺灣卻是舊酒裝新瓶。回顧社會學理論,名家涂爾幹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出,宗教不僅僅是信仰體系,更是社會凝聚力的來源。在中國大陸,宗教受到嚴格管制;在臺灣,傳統宗教逐漸式微。當原有的信仰機制弱化,個體失去精神依託,便會尋找替代品。靈修課程正是在這樣的真空中出現,既模仿宗教的儀式感與社群歸屬,又以世俗的語言包裝。

鮑曼在《液態現代性》中則指出,現代社會的高度流動性,使得個體的身分與歸屬感日益不穩定。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焦慮,而靈修課程承諾的「快速獲得力量」與「立即轉變」正好對應了這種心理需求。參加者不是因為愚昧,而是因為焦慮。

布赫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提供了另一種解釋。對中產階層而言,參與靈修課程不僅是尋求心靈慰藉,也是一種象徵性地位的累積。獲得「導師」或「國際督導」的頭銜,就像是一種新的文化資本,它賦予學員社會認同,並在朋友圈或社群中彰顯特殊身分。中國大陸學者吳飛則在《中國的靈性市場》中提出「精神資本主義」的概念。他指出,現代靈修將孤獨、不安與渴望轉化為金錢流動,成為一個龐大的市場。導師被塑造成權威形象,課程分級化、會員化,學員在心理操控下逐步形成依附,這種商業邏輯在兩岸均有跡可循。

核心問題在於體制內支持不足

靈修崛起帶來的後果是多面向的。經濟上,高額課程費用與詐騙導致部分學員家庭傾覆。心理上,長期依附甚至會引發創傷後壓力症狀,部分案例中,學員因精神操控而與家庭決裂,包括日月明功人倫悲劇、少女班學員聽從父母安排等。臺灣的監管多停留在消費爭議的層面,缺乏針對心理操控的規範。中國大陸雖透過公安部收網、法院判決進行強力打擊,但這些措施多半治標不治本,因為需求並未消失。

核心問題在於,公共心理健康體系不足、精神資源匱乏。當人們無法在可負擔、可信的體制內獲得支持,他們自然會將精神需求外包給市場,而市場的本質是逐利。靈修產業不會消失,只會不斷換一個名稱或形式再度出現。尤其當中國大陸的宗教信仰仍不自由時,崛起中的中產階級心靈無處安放,行詐騙之實的心靈宗教樣態就會更加擴大。

因此,解決之道必須超越個案打擊,除需建立健全的公共心理健康體系,提供平價且可及的心理輔導,也需要透明的精神資源,讓有需求的人能獲得專業支持而非市場話術。此外,必須設立靈修課程的專業認證與監管機制,至少在制度上劃定「健康課程」與「灰色操控」的界線。

解放心靈之路

「心靈成長」產業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現代社會的結構性矛盾。它揭示當人們缺乏穩固的信仰與社群支持時,如何追逐新的精神出口;也暴露市場邏輯如何將人類最脆弱的部分轉化為利潤。靈修現象不是單純的詐騙問題,而是現代性焦慮的社會表徵。若要避免幻象反覆上演,必須補上「精神基礎建設」的缺口。唯有透過公共政策與資源投入,讓人們能在可負擔與可信任的體系內尋找支持,「心靈成長」才可能回歸解放,而非持續成為商業騙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