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公證交流相互借鑑保障民眾權益◆文/鄭雲鵬(民間公證人)
- 更新日期:114-10-20
993年4月29日兩岸在新加坡舉行會談,簽署包括《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在內的4項協議,有關兩岸人民的法律權益,包括婚姻、繼承、出生、死亡、定居、居留、公法給付、稅務、學歷、訴訟等方面,都可以透過雙方公證書的寄送而獲得證明,進而獲得合法的保障,此項制度實施32年來,已獲致相當大的成果。
自1994年以來,兩岸公證的交流頻繁,臺灣方面多由公證學會組團,每年分赴大陸各省、直轄市公證協會參訪,隔年則由大陸方面組團回訪,雙方建立良好且緊密的互動關係。2013年,中國公證協會(以下簡稱中國公協)在上海舉辦「兩岸公證事務研討會」,海基會派員參加;隔年,公證學會也在臺北舉辦「兩岸公證事務研討會」,中國公協亦組團前來。今(2025)年7月底,公證學會在謝永誌理事長帶領下,由10餘位公證人及眷屬組團,前往北京、山西兩地參訪。
深度交流 成果豐碩
參訪團於7月26日抵達北京,28日正式展開參訪活動。上午首先拜訪中國公協,雙方展開座談,由協會羅厚如副會長擔任主席,中國公協人員提出協會的工作報告以及中國大陸公證工作發展概況。公證學會則由本人就臺灣公證活動最新概況及公證法的修法動態提出報告,除了提出臺灣法院公證及民間公證雙軌制對比的最新數據外,並詳細介紹2020年成立的公證人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公證人全聯會)對公證工作的貢獻,以及推動修法與對外交流的努力。隨後,雙方廣泛針對遺囑效力、遺囑查詢平臺的建置、在線(視訊)公證、公證檔案的保管、證據保全公證等問題,進行交流與討論。
下午參訪長安公證處,該公證處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家國家級公證處,成立於1993年,目前與方圓公證處(原北京市公證處)被北京市公證協會(以下簡稱北京公協)指定為北京的涉臺公證處,可以辦理涉臺公證業務。接待人員詳細解說從民眾進到公證處後,經過諮詢,再到分案,由公證員辦證的整個過程。座談會上,北京公協人員提出協會的工作報告,也介紹長安公證處的現況,參訪團則由李鎨澂博士就法國公證人監督制度提出簡要解說,雙方隨後進行交流。
29日,參訪團搭乘高鐵由北京前往山西太原。30日上、下午分赴晉中市中都公證處及太原市晉信公證處參訪,除參觀各家公證處的硬體設施及辦證流程,並在座談會上進行深度交流,獲得豐碩成果。
相互借鑑 務實解決問題
本人於1993年初任法院公證人,正逢《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施行,2001年轉任民間公證人,擔任公證人資歷30餘年,其間多次隨同公證學會前往中國大陸參訪,參與兩岸公證交流活動。對於此次參訪,認為有以下幾點可以借鑑。
設置公證法律服務中心分擔調解工作
公證制度的主要功能在於預防紛爭。當事人在紛爭還沒發生前,預先請公證人公證,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明確後,就產生一種強制履行的心理壓力,進而減少將來紛爭的可能。
此次參訪,包括長安、中都、太原三家公證處在內,都設有公證法律服務中心。服務中心設置的作用,除了提供辦證民眾相關的法律諮詢服務外,就已經產生紛爭的當事人來說,也提供調解服務。產生紛爭的當事人可來到公證處,先由公證法律服務中心的公證員先進行調解,如果能夠調解成立,公證員立即就調解的結果進行公證,如果符合強制執行規定,公證書內並可載明強制執行約定,大幅減輕法院訴訟的負擔。
北京公協人員指出,北京市各級人民法院均呈現訴訟爆炸的現象,法官的壓力非常大,而在公證處設立公證法律服務中心,分擔一部分調解工作後,大幅減輕人民法院的負擔,使得公證制度的功能,從消極的預防紛爭,進一步往積極面的解決紛爭發展。事實上,臺灣司法院也在積極推動訴訟外解決紛爭機制(簡稱ADR),並制定調解基本法;公證人全聯會也曾向司法院提出由公證人擔任調解人的建言。中國大陸的作法可作為我方很好的借鑑。
開展在線(線上、視訊)公證
公證的本質,係由公證人去實際體驗及親自接觸當事人請求公證的事項或文書,如果當事人無法親自到場,也可授權他人到場辦理。這項見解在疫情期間受到很大的挑戰。此時,公證人可否透過視訊或線上的方式來進行公證,受到廣泛的討論。
中國大陸在疫情前即開始討論在線公證相關的理論及實務問題。其中,如果是當事人透過在線或視訊的方式提出申請,並不成問題,且各公證處已在採用。問題是,在線或視訊公證中,公證人如何確認是當事人本人,以及當事人的意思是否在自由意願下完成,當事人端的現場是否有其他人干預當事人的意思,都存在一定風險。目前中國大陸各公證處是從最沒有風險的作法來進行在線公證,中國大陸司法部也在進行「公證程序規則」的修改,將在線公證的相關程序列入規範。疫情期間,臺灣司法院曾下達函示,認為公證人本於實際體驗,不得以線上方式進行公證,陸方的彈性作法或可作為我方參考。
深化公證電子化
中國公協人員表示,公證文書、2013年建置的公證遺囑查詢平臺以及公證檔案的保管等,都已全面電子化。北京市的公證員可透過在線學習,增加專業素養。而在山西省中都、太原公證處,工作人員更當場在電腦上操作身分證件的查對及公證文件的查證,這也是臺灣公證值得學習之處。
本次參訪,海基會也派人隨團參與,除了就兩岸公證書寄送驗證機制與陸方進行溝通交流外,對於在臺陸配在大陸家鄉辦理公證時遇到的阻礙,獲陸方公證機關釋出善意,將針對個案溝通與解決,協助辦理公證,維護在臺陸配的權益。另外,本次參訪團員中,有剛取得遴任資格及執業不久的年輕民間公證人,藉由這次參訪認識中國大陸的公證制度,讓兩岸公證交流有了新的傳承,可謂收穫滿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