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入境中國大陸你的手機很可能會被查!◆文/梁桂禎(海基會法律處)
- 更新日期:114-10-20
日前,國內某大學教授受邀赴陸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在入境時,遭受陸方留置詢問、盤查手機以及行李,過程長達4個多小時。高壓訊問下,當事人的心理和生理都遭受極大的創傷,即使回臺迄今仍餘悸猶存。
中共推動國安執法 影響範圍不斷擴大
中共自2015年頒布《國家安全法》,正式將「總體國家安全觀」納入法治體系,並陸續推動多項專門立法,如《反間諜法》、《反間諜安全防範工作規定》、《網絡安全法》、《保守國家秘密法》等,逐步建構涵蓋跨領域的國家安全法律體系。
近年來,為進一步規範國家安全機關的行政職權運作,更陸續增訂《國家安全機關行政執行法》、《國家安全機關行政執行法程序規定》,法規的增訂看似為回應外界對國安法規適用不確定性的批評,其實更突顯原有行政執行制度不足之窘境。
過度國安執法可能侵害你我權益
《國家安全機關行政執法程序規定》在2024年7月1日上路,在制度層面提供執法程序基礎,反映出中國大陸在法治化國安框架下,強化執法正當性與合法性的治理取向。
舉例來說,依《國家安全機關行政執法程序規定》第43條,有關國家安全機關在檢查時如果發現有國安問題,會依法要求改正,必要時還能強制查封、扣押電子設備等措施。
然而,令外界擔憂的是,此項法規反映出國家安全概念在法律實踐中的不確定性與可操作性,若賦予執法者相對寬泛的自由裁量,可能使監控措施從特定行為延伸至更廣泛的社會交往與跨境流動。
入境後電子設備頻遭檢 恐成新風險
在資訊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電子裝置內所儲存的個人資料已成為數位身分的一部分,特定機關若能「合法」進行查驗、調取,勢必對個人的資訊自主權與心理安全感產生衝擊。儘管中國大陸在形式上試圖以程序合法性回應執法合理性問題,但當政府權力監督機制不足或社會透明度低落時,形式上的合規也難以掩蓋實質侵權的風險。
此外,陸方近期推出的相關法規也存在條文內容模糊且不夠明確的問題,容易出現不同解讀,導致執法界線難以掌握,意謂著讓執法人員擁有更大的裁量權。
去中國大陸前你該知道的幾件事
國人欲前往中國大陸交流前,應先進行全面風險評估,事前必須洽詢雙方邀請單位或主管機關,並要求陸方主管機關承諾,入境出關不被無理置留,確保參訪期間人身自由與安全不會受到不明原因的侵害。
國人出發中國大陸前,應先檢查手機、個人電腦等隨身物品,是否存有可能遭陸方相關機關搜查或扣押,甚至入罪的內容;建議使用新的裝備及門號,或在臺灣先進行備份後將檔案徹底刪除。
如有赴陸的需求,可上陸委會「國人赴陸港澳動態登錄」(https://www.mac.gov.tw/cp.aspx?n=015A70099E11C8A8),一旦出現失聯、盤查、遭限制人身自由等突發事件,可迅速聯繫家屬或提供協助。
雖然風險無法完全消除,但透過登錄與宣導,可為國人建立基本的安全保障機制,不僅有助於在突發狀況下即時提供協助,也提升整體應變能力。建議所有計畫前往中國大陸的民眾,務必事前審慎評估行程風險,確實辦理登錄手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