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在省與值之間 尋找生活的平衡點
- 更新日期:114-08-13
從川普掀起關稅保護浪潮,到中國大陸經濟疲弱不振,再到臺灣年輕人面對薪資停滯的雙重夾擊,「省錢」已非生活選項,而是一種默認的生存策略。
以美國為例,供應鏈尚未重組,關稅先行上路,導致企業成本上升,引發裁員潮,陷入保守消費的惡性循環。中國大陸青年失業率飆升,「極限低消費」成為共識,不外食、不社交、精算優惠碼,每筆開銷經過層層心理辯證,即使文旅3.0蓬勃發展,仍難掩消費疲乏困境。與此同時,臺灣年輕人則在「月光族」與「刷卡生活」苦練平衡術,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學會精準分配與妥善安排。「省」,不只是少花,而是花得其所,確保每筆支出發揮最大效益。
本期《交流》雜誌以「省錢大作戰」為主題,從多元面向提供觀察視角,引導讀者在經濟壓力下重新檢視生活優先順序。看似全面緊縮的氛圍,其實蘊藏價值觀的轉變:人們選擇「不隨便花」,進而改變文化與社會的實踐模式。
這樣的轉向,在運動風潮尤為鮮明。馬拉松在兩岸蔚為風潮,發展路徑大相徑庭。中國大陸催生大量賽事,卻頻繁出現管理混亂與品質不一問題;臺灣重視制度設計與在地文化的融合,不僅成為全民運動,更轉化為城市行銷與公共治理的縮影。2025年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上,90歲跑者與素人攜手演繹「活力不設限」的理念,象徵運動不再只是競技,而是跨世代共享的生活語言。
同樣的思維蔓延至飲食文化。辦桌文化過去講求人情味,一鍋燒、10人桌,總鋪師利用有限資源煨出滿桌佳餚;新世代總鋪師則擅於控管成本、設計菜單,不追求昂貴食材,而是在剛好的分寸中,勾勒味蕾記憶。從「便宜」到「值得」,轉變的不只是食材與形式,而是生活價值的重塑。
「省」,並非單純地不花,而是拒絕無效與廉價的浪費。臺灣以真誠細膩與在地情感累積出獨有能量,無論是臺南400的城市敘事、故宮與LINE FRIENDS的跨界合作,或是巷仔 Niau的角色IP,展現「文化消費」的價值傳承。反觀中國大陸,文創市場快速擴張,卻因山寨問題與品質不一面臨信任危機。臺灣地小人稠,卻在細節中見深度,以人本為核心,在有限資源中展現真正的價值。
這種價值在人對待動物的態度上一覽無遺。臺灣對動物福祉的重視,讓每一筆支出不只是寵愛,更是價值實踐與情感投入;中國大陸雖有龐大寵物市場,卻浮現「寵物貸」與監管不足亂象,提醒我們拒絕無謂的支出與傷害。
「省錢」,是一場關於「夠用、剛好、值得」的社會再定義。臺灣與世界一樣,正在這波省錢浪潮中,學習如何花得其所。在這場看似節省的「戰爭」中,最難的不是「如何省」,而是「省下來如何使用」。正如政府推動主權基金,打造國家級投資平臺,展現善用資源、積極應對的決心,或許正是這個世代最真實可貴的財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