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國大陸極限低消費 難以擺脫通縮困境◆文/黃欣(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8-13

當全球主要經濟體面臨通膨考驗,中國大陸卻是深陷通縮泥沼。受近年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貿易摩擦影響出口等拖累,中國大陸民眾財富大幅縮水,縮衣節食成全民共識。官方推出一系列擴內需、促消費政策,惟成效有限,至今仍未擺脫通縮困境。

房市疲弱及出口放緩 通縮主因

從數據來看中國大陸通縮情況有多嚴重。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從2023年第四季落入負增長區間,雖一度由負轉正,但今年2月起再度連續4個月跌入負增長,顯示通縮壓力加劇。反映企業成本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更加疲弱,從202210月以來已連續32個月負增長,且機構預期年內尚無轉正的跡象。

細究通縮原因,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點出房市低迷是關鍵。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從2021年下半年以來持續不振、房價直直落,民眾預期未來財富縮水,從而抑制了消費支出,如此反倒加劇經濟下行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房市疲弱也影響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減少,進而拖累地方政府在基礎建設和其他公共支出的投資。中央為了彌補房地產動能缺失,將補貼、銀行信貸等資源向製造業傾斜,加重供需不平衡,使通縮更惡化。

出口增長放緩也是通縮另一主因。隨著全球經濟放緩及貿易摩擦加劇,中國大陸出口市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外部需求下滑直接影響製造業的增長。尤其在全球需求疲軟下,中國大陸產能過剩問題愈趨嚴峻,價格下行壓力增大,通縮情況更加難解。

消費降級 外企撤出市場

內需不振的另一個縮影則是消費降級。從服飾、美妝、餐飲到旅遊等行業,消費者更傾向高性價比產品,掀起一波「平替經濟」。中國大陸美妝品牌靠著國潮、平價、善用各種短影音平臺宣傳等賣點,快速瓜分歐美品牌市占率;瑞幸、庫迪等中國大陸咖啡品牌打出一杯不到人民幣(下同)10元的流血價,迫使每杯飲料單價在30元的星巴克不得不降價應戰。

旅遊業同樣出現消費降級。除了民宿訂房量快速追趕五星級酒店,短程的輕旅行也愈加受消費者青睞。甚至年輕人還興起「特種兵旅遊」風潮,致力用最少的花費玩最多的點。包括利用深夜硬座火車出行、景點往來盡量利用共享單車等,將交通和住宿壓低到每日100元以下,對體力與規劃能力都是一大考驗。

消費降級也改變了市場格局。部分企業不敵虧損壓力,只能縮減門市甚至撤出中國大陸市場。快時尚品牌Zara和家居專賣店Zara Home,已陸續關閉中國大陸多地門市;臺灣餐飲品牌鼎泰豐也在去年10月關閉華北14家門市;以「小火鍋第一股」在香港風光上市的臺灣餐飲品牌呷哺呷哺,2024年淨虧損更擴大至4.01億元,4年累計虧損超12億元。日本連鎖餐飲藏壽司也宣布年底全面撤出中國大陸市場,果斷設定停損點。

汽車折扣戰也是刀光劍影。光是今年35月,中國大陸龍頭車廠比亞迪就喊出3波降價,部份車款降價幅度高達3成。包括吉利、奇瑞,甚至特斯拉等多家車廠只得跟進,部分車款最高直降8萬,價格砍到見骨。不少經銷商坦言:「價格戰已經打到成本線以下,但不降價就沒人進店。」惡性低價競爭下,中國大陸汽車業獲利急降。官方數據顯示,去年汽車製造業毛利率4.3%,今年第一季已跌到3.9%,汽車業獲利也落到「毛三到四」的窘境。

消費組合拳盡出 內需仍不樂觀

面對消費持續低迷,中共官方也頻繁出招試圖提振需求。首先是適度放寬貨幣政策,中國人民銀行20242次降準、一次降息,向市場釋出2兆元的長期流動性。今年5月再度降準降息,不僅持續擴大向市場注入資金活水,並下調政策利率,進一步引導貸款利率跟進下行,降低企業貸款成本、促進投資意願。

其次是實體消費的刺激措施。官方早在2024年推出「以舊換新」政策,鼓勵民眾更換家電、汽車等耐用品。今年除了延長政策時間,還加碼推出手機等3C商品的國家補貼方案,加大刺激力度。另外,包括福建、北京、深圳等多個省市先後推出餐飲、文旅、零售等消費券,冀望拉抬當地買氣。624日,人行等多部委更聯合公布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19條,繼續向市場派發定心丸。

儘管促消費「組合拳」盡出,但內需情況仍不樂觀。以今年五一假期為例,中國大陸文旅部統計,全國共實現3.14億人次出遊,雖然人數較去年略增,但人均消費僅為574.1元,還未及疫情前2019603.4元的水準。這表明民眾即便出遊,消費情緒依舊保守。

這一消費態度也延伸至電商平臺。今年中旬「618」促銷活動期間,雖然京東、阿里、拼多多等平臺宣布GMV(成交總額)再創新高達8,556億元,年增15.2%,看似亮眼的業績背後,是延長銷售活動所致。2024年的促銷期為32天,今年則拉長到39天。

此外,人均消費額也有所下降。路透社統計,今年618期間每日平均銷售額為231億元,低於2024年的248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銷售榜前幾名的品項,不外乎3C產品、家電、家具等「國補」商品。換言之,消費者利用補貼與折扣集中採購必需商品,而非擴張性消費,這種「量升質降」的趨勢加深市場對內需復甦前景的擔憂。

經濟調結構才是長久之道

投行野村直言,中國大陸以舊換新政策對消費的拉動難以為繼。鑑於政策的透支效應、去年的高基期,以及最新的公務用餐禁酒令對餐飲業的重大影響,該行預測下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率將大幅降至3.1%;以舊換新政策對整體消費增速的拉動,料從上半年的0.9個百分點降至0.4個百分點,建議官方考慮更長期的結構性政策來支持消費。

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認為,中國大陸的通縮仍將持續,除非經濟增長模式從側重供給逐步轉為以消費為中心,也就是實現「經濟再平衡」。但他直言,此番改革需要調整地方政府激勵機制、財政模式,以及國有企業治理模式,是非常棘手的領域,端看官方是否有大破大立、綜合施策的決心來進行結構性改革,進而推動經濟的健康發展。

專家指出,中國大陸深陷通縮泥沼,是消費疲弱與產能過剩交織的結果。即便透過寬鬆貨幣政策或是補貼等措施,只能短期緩解,長期仍需依賴「促收入、補弱項、調結構」三管齊下,引導經濟從價格惡性競爭中走出,方能回歸健康成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