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臺灣「悶經濟」隱憂浮現◆文/陳壹貞(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8-13

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讓全國緊張萬分,若關稅提高,臺灣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可能會從現行的1.4%多大幅上升到2.5%左右,衝擊民眾的日常生活。媒體已經預估,如進口零食、化妝品、電器、汽車甚至汽油等能源價格都可能變貴,各種生活開銷都會大幅增加。

關稅山雨欲來 薪資升幅小、物價恐飆

其實近年來,臺灣的經濟數據表現頗為亮眼,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2024年臺灣經濟成長率4.84%,是亞洲四小龍之首,出口動能強勁、半導體產業領先全球、外匯存底穩定成長。然而,這些宏觀經濟數據卻與多數民眾的真實感受形成鮮明對比。許多臺灣人普遍感受到薪資成長緩慢、物價上漲、年輕人買不起房,這種「經濟數據好看、民眾生活無感」的經濟現象,被外界稱為「悶經濟」。

臺灣的平均薪資多年來呈現緩步上升,從20245月起,薪資成長速度才連續13個月超過通膨,但在此之前,通膨的比例通常都「吃掉」了經常性薪資的漲幅。尤其是青年族群,普遍起薪偏低,長期陷入「低薪難翻身」的困境。

除了通膨之外,臺灣主要都會區如臺北、新北、臺中、高雄等地的房價更屢創新高,即使政府祭出多項房市打炒政策,房價居高不下。據內政部最新資料,2024年第四季的房價所得比10.76倍,臺北市更突破16倍,遠高於國際合理水準。高房價使得年輕人難以安家,生活開銷被嚴重壓縮。

應對悶經濟 小資族出招省錢

在悶經濟的氛圍下,民眾的生活與消費型態出現3大轉變。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旅遊、娛樂業,雖然疫情後出國旅遊回溫,但整體娛樂、購物支出成長緩慢,交通部4月底針對對等關稅影響與旅遊業者開會,當時業者就反映,雖然關稅沒有直接衝擊,但因對景氣不確定性,民眾會降低旅遊消費意願,團體旅遊行程的報名率較去年下降8%,也有1/3的企業獎勵旅遊還在觀望。

其次,副業與斜槓經濟興起,許多年輕人選擇兼職、創業、經營自媒體等方式增加收入來源,彌補正職收入不足。根據薪資查詢平臺《比薪水》今年4月最新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25年臺灣非典型就業人口比例已達17.4%,其中兼職最多,占9.7%,也就是說,每十位受僱者中,就有1人並非正職,甚至在1824歲族群中,近半數選擇非典型工作型態。

第三,青年的婚育也受到悶經濟影響,高房價與低薪影響年輕人的結婚意願,形成少子化與老齡化加劇的惡性循環。早在2021年青平臺就公布過「國人婚育意願大調查」,當時就有高達8成以上受訪民眾同意,「收入太低」及「房價太高」會讓人不想結婚、生小孩。

除前述三大影響外,平時在社群軟體Threads上也可看到,不少臺灣網友分享所謂「省錢小妙招」,例如推薦在餐飲業上班,因為好處之一是大多都有供餐可省下更多伙食費;或分享如何搶到好吃的超商i珍食(打折即期食品)、討論除了超商哪裡還有打折划算的即期商品可買。

此外,分享省錢絕招、如何脫離月光族的貼文,也都會獲得網友熱烈回響,貼文轉載數、互動數都很亮眼,成為不少公眾帳號賺取貼文的關鍵字密碼,這反映臺灣網友對這類省錢話題的濃厚興趣,以及其背後更深沉的悶經濟因素。

政策多管齊下 扭轉「悶經濟」成「暖經濟」

為了改善長期的悶經濟氛圍,政府推動各面向的改善措施,針對觀光不振,觀光署提出的美國關稅因應作為包含延長消費金抽獎活動;宣傳臺灣為多元主題目的地,主打高性價比、安全與文化深度;精準行銷高價值客群;提供促銷與旅遊優惠;推出優惠活動串聯遊程;滾動調整國旅行銷期程;輔導產業數位轉型及推動低碳旅遊;適時啟動提振國旅措施等8大作為。

改善協槓經濟、兼職的部分,政府著手調升基本工資,希望帶動民間企業加薪,改善低薪困境,並推動「薪資透明」與「數位轉型」提升勞動價值。

至於青年婚育受影響,政府規劃推出婚育宅政策,行政院長卓榮泰在今年5月宣布此一政策,強調單身民眾住在青年住宅或社會住宅,一旦要結婚、生子,租金補貼將再加碼,且生1胎就加50%,再生1胎再加50%;內政部則指出,會以補貼金額加碼、申請資格放寬、增加補助項目、優先入住社宅4大方向,協助青年安心成家。內政部進一步指出,且未成年子女不一定都是婚生,只要育有未成年子女都會列入。

此外,蔡英文政府執政期間,育兒津貼與托育資源的預算也逐年有感加碼,不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也競相提升補助,並放寬設籍條件,目的就是希望鼓勵年輕家庭多生育、給年輕家庭更多資源與制度上的支持。

至於對等關稅可能帶來國內民生消費與就業的進一步衝擊,政府也盤點因應措施,除了一大部分是針對產業的補助外,勞動部也匡列百億元預算推出4大協助方案,針對參訓勞工薪資補助、事業單位補助,並協助受衝擊勞工再就業、青年接軌職場等,目標希望穩住臺灣就業市場。

政府、企業與民間社會  攜手解決分配問題

臺灣的悶經濟並非單一問題,而是結構性矛盾的總和。在經濟表現不錯的情況下,民眾卻覺得悶,反映出「生活與數據脫節」的社會現象,會進一步影響選民對政府的施政評價。當人民感覺政府無法改善薪資、房價與生活成本問題,容易產生「體制失能」的情緒,甚至助長民粹與社會對立。

總統賴清德在今年元旦演說當中提到,政府要持續均衡臺灣,落實世代正義,讓全民共享經濟發展的果實。賴清德當時承諾,會繼續推動減稅、擴充租金補貼的戶數、推動「長照3.0」提供長輩更完善的照顧。他也說,政府要擴大投資公共建設、發展地方的特色產業,來縮小城鄉與貧富差距,讓人人都可以安居樂業。

這顯示政府確實注意到分配的問題,畢竟唯有讓經濟成果真正回饋到多數民眾手中,強化社會流動性與公平性,臺灣才能擺脫「數字成長、感受貧瘠」的困境。未來的關鍵,不僅是GDP的數字,更是人民是否過上更有尊嚴與希望的生活。政府、企業與民間社會必須攜手,才能讓「悶經濟」轉變為「暖經濟」、重拾社會的信心與活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