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非紅供應鏈戰略的可行性◆文/蔡承翰(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更新日期:114-08-13

2025513日賴清德總統指出,臺灣身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樞紐,必須運用在生產與製造方面的核心優勢,串連理念相近的民主社會,攜手打造「非紅供應鏈」,以半導體為先導,不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整合體系。賴總統指出:「這會確保未來世界進一步繁榮與發展,自由貿易能繼續發揮作用,不受傾銷影響。」

正如報導所言,賴總統清楚描繪出未來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國家戰略方向—藉由深化與民主國家的合作,在半導體等相關關鍵領域實現對中國大陸的制衡與脫鉤。然而,日本學者也在文中提醒,半導體產業本質上仍運作於市場邏輯與高度依賴的跨國網絡中,國與國之間早已深度嵌入全球供應鏈體系,在執行上恐有一定難度。

全球供應鏈下的貿易網絡複雜性

現今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強調「及時生產」(Just-in-Time)與「超級專業化」(hyperspecialization),在生產流程高度分工的原則下,原物料、零件組、能源等貿易商品完全擺脫特定國家並非易事。以 iPhone為例,玻璃螢幕是由美國康寧設計,但在澳洲、比利時、巴西、中國大陸、丹麥、法國、德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波蘭、俄羅斯、西班牙、臺灣、荷蘭、土耳其與英國等國家的工廠生產。相機來自美國高通,但在巴西、澳洲、印尼或印度製造。iPhone的製造展現出一個跨歐洲、亞洲與北美洲的高度互賴生產網絡。

但不論是賴總統主張的政策方向,或是日本學者對於產業現實的提醒,兩造論點皆有其邏輯與理論基礎。若要進一步評估「非紅供應鏈」的可行性,有必要從資料的角度進行分析。

本文透過資料與網絡分析方法,探究臺灣半導體「非紅供應鏈」的可行性,採用Borin 等人所建立的跨國產業貿易資料庫,涵蓋原物料、農業、食品、電動車與半導體等多項產業,聚焦其中的半導體貿易資料進行分析。

1呈現的是2010年半導體產業中,與臺灣同屬或不同屬於同一貿易網絡的國家分布情形。考量版面限制,圖中各國以英文縮寫表示,方便讀者閱讀與辨識。

1右側區塊所示的國家代表與臺灣在半導體貿易上隸屬於同一個貿易網絡,而左側區塊的國家則與臺灣不屬於相同的網絡。若進一步觀察2010年的貿易網絡,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大陸、美國與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在半導體貿易上並未與臺灣同屬一個貿易網絡。相對地,與臺灣同處一個網絡的,僅包括南韓等少數國家。

更進一步來看,中國大陸、俄羅斯、英國、美國與加拿大等國家於2010年形成一個相對緊密的半導體貿易網絡,顯示即便處於地緣與政體差異顯著的背景下,民主與非民主國家之間仍在半導體領域維持密切的貿易互動。從資料可以觀察出,在半導體產業上,要排除中國大陸的供應鏈角色在當時尚難以具體實現,反映全球半導體生產體系的深度依賴性與網絡連結性。

然而,這並不意味國家間的貿易網絡結構具有固定性或不可變性。如前所述,全球供應鏈體系建立於「超級專業化分工」的生產邏輯上,各國在原物料供應、零組件製造、甚至能源輸出等方面皆扮演特定角色。也因此,隨著政策環境變遷、技術進步、地緣政治風險升高或供應鏈重組等因素,國家之間的貿易結構亦會產生動態調整,導致貿易網絡的組成與核心關係重新配置。

從圖2可以看出,2020年臺灣與美國、日本、南韓、中國大陸甚至俄羅斯在半導體貿易上已經形成一個單一緊密的貿易網絡,因此,從全球供應鏈的角度來看,臺灣在半導體產業推動「非紅供應鏈」並不容易達成。如前所述,在全球供應鏈的超級專業化生產分工流程,國家之間緊密的貿易網絡依賴,無法輕易地對特定國家去供應鏈化。

聚焦科技創新 擺脫依賴困境

結合視覺化的網絡分析,可看出臺灣在半導體產業中推動「非紅供應鏈」有一定程度的挑戰。正如iphone的生產流程所示,全球供應鏈具有高度相互依賴特性,各國在原物料與零件組難以完全擺脫彼此。尤其在2020年前的貿易資料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各國在半導體生產與分工中的緊密連結,顯示短期內實現去中國化並非易事。此外,民主與非民主國家在此全球供應鏈下,若想要徹底擺脫相互依賴關係、建立壁壘分明的貿易陣營,更是難上加難。

以現實世界為例,近期新聞報導指出小北百貨販售的防災包是中國大陸生產。而全球知名Uniqlo的服飾產品,大多仍是「中國製造」,顯示即便國際社會對「去紅色供應鏈」的呼聲日益高漲,實際在生產與貿易網絡的重組上,仍面臨相當大的挑戰。一方面,中國大陸憑藉其規模經濟,仍具備一定程度的生產優勢;另一方面,企業在考量成本與供應穩定性時,往往難以輕易轉移產線或尋找替代供應來源。建構一套真正脫離中國大陸供應體系的「非紅供應鏈」,在實際運作上不僅要考量成本問題,也牽涉到全球產業高度依賴的貿易結構。

然而,本文所使用的資料僅涵蓋至2020年,主要反映原物料、零件組與能源等商品貿易關係,無法直接呈現各國在科技創新與技術突破方面的最新進展。例如,荷蘭ASML憑藉極紫外光(EUV)光刻機的獨占技術,成為全球先進晶片製程的關鍵門檻。

邁入2025年,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加大對半導體產業的投資力度,推動本土研發與製造能力的升級。在此趨勢下,臺灣若欲實現「非紅供應鏈」的戰略目標,可更聚焦於科技創新、研發密度與產業升級等技術面向。與此同時,臺灣在聚焦科技創新的同時,藉此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核心地位,成為民主陣營中可信賴的技術供應者。正如朱敬一院士提及,臺灣可以藉由科技與技術創新,與民主國家緊密合作,形成一個跨民主夥伴(Trans-Democratic Partnership)關係。在全球供應鏈下,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便在實體貿易無法去中化,但在科技創新上,仍具有形成「跨民主國家非紅科技供應鏈」的可能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