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變動下的臺商 營運策略與財務韌性◆文/李沃牆(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 更新日期:114-08-13
2025年以來,全球經濟環境面臨多重衝擊與轉變。首先,美國聯準會(Fed)在2024下半年逐步調降利率,導致美元相對走弱,亞幣如新臺幣、韓元與人民幣則呈升值趨勢。其次,全球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升溫,尤以美中對抗愈演愈烈、俄烏戰爭持續、中東危機與臺海局勢不穩等,使全球貿易與資本流動面臨高度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企業經營風險的,還包括川普上任後宣布實施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政策。
臺灣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角色,不論中國大陸或是東南亞等地臺商,無可避免受到波及,不僅部分出口訂單轉單減少,亦可能因轉嫁關稅成本導致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下降。在這些變數交織影響下,匯率變動成為臺商不可忽視的關鍵風險之一。面對種種壓力,臺商如何調整其營運與財務策略、運用適當的避險工具、重新配置供應鏈與市場,並建構具韌性的財務體質,至關重要。
國際匯率變動對臺商的影響
匯率變動的影響可說是「雙面刃」,當前匯率波動對臺商構成多重挑戰,影響層面廣泛而深遠,以製造業與科技業為主的出口型企業首當其衝。若臺幣升值,無論是設廠於中國大陸或東南亞的臺商企業將海外獲利匯回臺灣,不僅實際匯回金額打折,亦壓縮再投資或股利發放的空間。
例如,臺幣兌人民幣升值,在中國大陸佈局的臺商,等同相同數額的人民幣在匯回臺灣時轉換成新臺幣的金額減少,導致實際收益縮水。若企業營運重心是中國大陸的內銷市場,則人民幣貶值將削弱當地民眾的消費能力,對中低收入族群影響更鉅,導致產品銷售疲弱、營收下降。
此外,當人民幣走弱時,臺商在當地持有的不動產、生產設備及子公司投資的帳面價值可能出現減損。對於母公司在臺灣的企業,每每臺幣強升,最直接受衝擊的產業為半導體、電子零組件與資通訊、工具機等廠商,金融保險業也難逃巨額匯損命運。今年4月新臺幣仍在33元附近,但因美元資產遭拋售、美元走貶、熱錢流入及出口商拋匯等因素,5月初新臺幣開始急升,單月大漲2.088元、漲幅6.98%,為1989年以來最大單月升幅。進入6月還是升不停,在預期升值的情況下,新臺幣在6月27日以29.140元開出後持續走升,盤中升破29整數關卡,甚至升至28.904,出口商普遍面臨巨額匯損,哀鴻遍野。根據央行統計(如表1),截至6月30日,臺幣自2023年底與2024年初起分別升值2.79%與9.63%,居亞洲貨幣之首。
臺商因應匯率與地緣風險的營運策略調整
(一) 強化匯率避險機制
在匯率波動劇烈的情境下,企業運用金融避險工具成為不可或缺的策略。然而,避險工具的使用需兼顧成本與效率。許多毛利率低的中小企業礙於成本考量或人力及資訊不足,往往僅採用自然避險,效果有限。因此,提升企業對匯率風險的財務敏感度與避險工具的認識,進一步使用遠期外匯、換匯選擇權(FX Options)及外匯換匯交易(Currency Swaps)避險,提高避險績效,有其必要。
(二) 供應鏈在地化與多元化佈局
臺商過去多年依賴中國大陸作為製造基地與出口平臺,但在美中貿易戰與後疫情時代的推動下,已有不少企業進行「去中化」或「中國+1」策略,將生產重心逐步移至東南亞、印度或拉丁美洲等地。不僅降低地緣風險,也有助於分散匯率與成本壓力。然而,川普實施對等關稅,促使臺商重新佈局,供應鏈的「近岸化(Nearshoring)」與「在地化(Localization)」成為趨勢。
(三) 著重品牌價值提升
強化產業結構調整、提升品牌價值是一場長期且整合性戰略,從產品設計、行銷溝通到企業治理皆須同步進行。對臺商而言,從「代工思維」轉向「品牌思維」,是走向全球市場、增加企業溢價能力的必經之路。換言之,因應匯率與地緣政治風險變局,臺商除需重構市場佈局策略外,也應著重自有品牌發展,提升議價及競爭能力,提高毛利率、營益率,以降低外部匯率波動與關稅衝擊。
強化財務韌性與抗風險體質
(一) 健全資本結構與現金流管理
財務韌性的核心在於穩健的資本結構與充沛的現金流。升值壓力不僅減少臺幣換匯收益,也提高了海外併購、原物料採購與海外投資的成本。因此,企業需謹慎控管負債比率、避免短期負債過高與外幣部位未避險等問題。此外,強化營運現金流的穩定性,透過精準的收付款管理、庫存控制與資金管理機制,有助於提升企業面對突發風險的應變能力。
(二) 善用AI強化財務韌性與風險控管
處在全球AI浪潮,對臺商而言,AI並非取代人,而是成為強化財務體質的加速器。在後疫情與高變動的國際環境下,應善用AI進行預測、監控、控制、優化,建構具抗壓性的財務韌性體系,並由「因應風險」邁向「預見風險」與「轉化風險為競爭力」。
(三) 風險管理納入公司治理架構
面臨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升高,許多領先企業已將風險管理納入公司治理機制的一部分。例如設置風險管理委員會、定期進行風險評估與壓力測試(stress testing)、建立風險預警系統等,不僅提高整體敏捷性,也能提早辨識匯率、利率、地緣政治等潛在威脅。資源不足的中小企業,應善用政府中小企業處、商會或學研機構的風險管理訓練與諮詢資源,強化風險管理應變能力。
(四) 政府提供相關協助
如上所述,不少中小企業臺商缺乏資源,建議政府可推動與銀行或智庫合作設立「避險診斷服務」,協助中小企業制定適合的避險策略,透過稅負優惠、租稅抵減等措施,鼓勵臺商升級生產能量與科技含量。
總而言之,匯率波動與地緣風險正改寫全球經濟遊戲規則,促使臺商從短期利潤轉向長期風險控管與永續經營模式。面對新臺幣升值、美國政策轉向、中國大陸市場轉型與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升高,臺商唯有及早建立避險策略、多元化市場與供應鏈佈局,深化財務治理體質,方能在巨變中站穩腳步,強化自身財務韌性,迎向充滿挑戰與機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