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辦桌文化—流動的滋味和人情◆文/陸毅辰(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8-13
辦桌,是源於福建、潮汕的一種戶外宴席形式,適合婚喪喜慶、廟會、春酒、尾牙等重大場合,隨著先民移居,百餘年來在臺灣形成更獨特的文化。它常在街道巷口搭棚現炒,帳篷下紅色圓桌映出人間煙火味。辦桌文化雖一度隨著臺灣的經濟水準提升而式微,不過,近年來年輕世代重新投入「總舖師」的行列,這樣的文化也重新登上大雅之堂。無論傳統婚宴、壽宴,甚至演唱會或職棒活動,辦桌被巧妙融入各式場合,不但保留了過往的一份人情味,更是把精緻的辦桌文化給傳承給下一代。
紅桌上的人情味:辦桌,是移動的家宴
「今天能搶到票的,都是天選之人!」中華職棒會長蔡其昌年初在「開季大辦桌」活動上笑說。走進第36個年頭的中華職棒,今年開季前別開生面,選在高雄與內門的總舖師「洪師傅」合作,席開百桌邀請球迷同樂。菜單名稱不但巧妙融入六隊職棒隊伍名稱,還相約「經典賽作伙去米糕(美國)」,提前為2026年的臺灣隊送上四強祝福,辦桌訊息公布後,開賣55秒就「秒殺」。
這樣的情景,不只在單一場合上演。同樣在年初,一對新人在社群平臺Threads上po文,「退掉飯店改辦桌真的是好選擇!真的太好玩了!愛死!」貼文內,一張張照片裡,新人穿著復古卻又不失潮流的禮服,背景是紅白相間的棚架、喜氣的紅桌,以及絕對不能少的電子花車舞臺,吸引將近5萬個讚。新人說,畫龍點睛的正是總舖師「豆腐師」,雖然自己忙到只吃一口魚,仍然是賓主盡歡。
去年3月,前總統蔡英文任內最後一次的「總統府記者之夜」,從旗山請來「金葉摸油湯」團隊,在臺北賓館宴請國內外200多位記者,讓「辦桌」成為了臺灣的國宴,也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朋友深深體驗了臺灣人的人情味。有出席的記者回憶,那天10度寒流來襲,每道菜上桌仍是熱氣蒸騰,印象深刻。
「金葉摸油湯」則在臉書上紀錄,「收到府方的回饋,今年打破慣例,第一次賓客和總統合影後,沒有直接離席,而是都跑回座位上繼續吃,所以我們用心的料理完全沒有浪費。官邸參謀還點名要打包我們的化骨鴨讓總統回官邸當宵夜!」
在這塊以辦桌文化聞名的土地上,「呷辦桌」早就不只是吃一頓飯,而是一種移動的情感,承載著記憶與誠意。從紅蟳米糕、化骨鴨,到熱騰騰的二路羹,每一道菜餚,都是主人的熱情、賓客的歡愉。
臺灣辦桌文化的文藝復興:從總鋪師到內容創作者
辦桌,原本是庶民的生活智慧。在資源不多的年代,一口鐵鍋、十桌湯匙就能應付全村的婚喪喜慶。如今,這項百年的傳統正以全新姿態復興。
「金葉摸油湯」由第三代總鋪師呂昭輝和李芝瑜創立,除了延續阿嬤「金葉」、「摸油摸湯」的好手藝,李芝瑜觀察到年輕人辦婚宴注重形式,因此,他們結合年輕一代的想法,無論是在遊艇上、在三合院,甚至在大草原都可以辦桌,主視覺的風格可以臺式、西式,不變的則是一代一代延續下來的手路菜,這種結合傳統和現代美學的風格,正席捲臺灣的辦桌文化。
無獨有偶,「豆腐師辦桌」也是第三代的黃嘉郁回家和爸爸「豆腐師」創立的品牌,黃嘉郁不僅掌握料理,更進修飯店一條龍後勤,懂社群媒體操作,全方位升級辦桌服務。從臺大畢業宴到電商尾牙,她把辦桌變成品牌體驗,社群上一張又一張的新人們歡欣滿足的喜宴照,不僅是工作紀錄,更是品牌最好的廣告。她更推動「復刻辦桌」,要讓一代又一代的臺灣人體驗辦桌文化的美好。
這一代的總鋪師,不只是廚師,也是導演與品牌經營者。他們理解菜不只是味道,更是體驗。透過包裝辦桌,把「一場席」做成內容行銷的節目、地方品牌的推手。這樣的精緻化,也讓辦桌文化成功走出廟埕,走進城市、演唱會、科技公司,甚至成為外國觀光客指定行程。
中國大陸「鄉宴火了」 卻也帶起歪風
在中國大陸,中央電視臺3月推出一檔節目《茶鄉江湖味》,其中,泉州市鄉村廚師張貴明掌勺的一場茶鄉婚宴流水席也「火了」。他結合傳統茶文化與現代烹飪技巧,做出如湖頭炸雞卷、福壽米粉炒、茶香刺參燴烏雞、鐵觀音大河蝦等一道道好菜,展現家鄉飲食的魅力,也傳承「鄉宴」文化。
然而,臺灣辦桌走向文創復興,中國大陸農村卻陷入另一種辦桌風暴。
2024年初,貴州威寧縣,一戶村民為剛出生的孩子辦「滿月酒」。這場宴席在親戚間原是小規模的祝賀,卻在上菜前,迎來了一場「突襲」。根據當地網友拍攝影片,副鎮長親率二十餘名幹部衝入餐廳,當場將一包包食鹽撒在菜上,理由是:違規濫辦酒席。
影片曝光後,舉國嘩然。新聞標題寫著:「菜還沒上,官員先撒鹽」,網民諷刺這是「政策撒鹽於人情之上」。這不是個案。近年來,隨著中共推動「移風易俗」,酒席成了整肅目標。貪官借酒席收禮、村民藉此攀比、濫收紅包,確實造成財務壓力與社會失衡,但行政手段卻也失當。
除了「鹽宴事件」,江蘇某村更有村民為了辦席擅自封閉省道、逆向停車造成車流癱瘓;湖南一地還曾有村主任辦「升職酒」,連辦七日席,共收紅包十萬餘元,引起紀委調查。
制度要改革,文化卻不能一刀切。中國大陸鄉村辦桌在傳統節日、婚喪喜慶中是凝聚社區的方式。當制度忽略「文化差異」,用行政粗暴壓制傳統,最終只會激起民怨與反感。
無論是在臺北賓館的晚風中,「金葉摸油湯」的總舖師小心翼翼的端出一盅「二路羹」,還是在泉州湖頭鎮,小鎮廚師張貴明專心掌勺,辦桌的意義,都超越了吃。辦桌是廚藝,是社交,是情感,更是文化。它讓我們記得,我們可以不必在飯店才能好好吃一頓飯。我們可以在土地上感受這一場「流動的家宴」,那份味道裡的誠意與人情,才是辦桌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