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馬拉松 跑出城市經濟「新賽道」◆文/羅素(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8-13
近年來,馬拉松從菁英長跑選手較勁的競技賽,逐漸轉型成全民參與的運動,一場大規模的馬拉松盛會,能吸引全球跑者朝聖,更是地方政府推動觀光、促進消費、打造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無論在臺灣或中國大陸,馬拉松賽事數量都大幅成長,但仔細比較,從賽事規劃、制度設計到實際效益,雙方仍存在不少差異。本文將探討馬拉松為兩岸經濟與社會帶來的影響,以及背後蘊含的治理面向問題。
馬拉松不只是比賽 也是一門行銷課
跑步是最方便簡單的運動之一,穿上跑鞋就能隨時出發。馬拉松的魅力不僅在於與眾人一同奔跑的快樂,還有克服體能挑戰、超越自我的感動。臺灣一場中大型馬拉松賽事,平均可吸引數千至上萬名跑者參與,若加計觀眾、工作人員,短期內可刺激住宿、餐飲、交通、零售,以一年場次近500場來估計,可創造超過百億元商機。
臺灣馬拉松賽事作為城市行銷的重要工具,不僅推廣運動風氣,更巧妙融合在地文化與永續理念,大秀軟實力。例如「新北萬金石馬拉松」,路線結合山海美景與歷史地標,讓跑者沿途飽覽金山、萬里、石門的自然與文化風光;彰化「臺灣米倉田中馬拉松」,以美食補給聞名,讓參賽者在奔跑中,也能享受舌尖上的饗宴,被譽為最適合新手「玩」賽的賽事;「金門馬拉松」則融入戰地風情與歷史遺跡,成為深度認識地方故事的旅程。這些活動帶動觀光與經濟效益,更強化城市品牌記憶與再訪的吸引力。如今,各地政府紛紛將馬拉松納入年度觀光與行銷重點,視為推動地方發展、提升國際能見度的動能。
臺灣馬拉松優勢:合規、以人為本、環保
臺灣馬拉松賽事大多由地方政府與專業賽事公司共同主辦,採公開招標、規模審核、風險評估等流程,並有體育署等主管機關進行輔導與監督,制度相對完整且公開透明。例如「新北萬金石馬拉松」,為全臺首場獲得世界田徑總會金標籤認證的賽事,同時也是首場獲國際責任運動協會銀標章的永續賽事,沿途的醫療、補給、安全、交通管制皆符合國際標準。
此外,臺灣賽事重視跑者體驗,提供完善保險、緊急醫療服務,更尊重個資保護、退費機制與氣候風險通報。例如2022年在苗栗舉辦的「山城星光馬拉松」、2024年「馬祖馬拉松」,都因颱風影響而延期,顯示主辦單位以人為本的思維,優先考量參賽者安全及權益,展現舉辦大型活動的成熟度與責任感。
近年來,臺灣馬拉松也推動低碳,減少一次性用品、鼓勵跑者自備水壺,甚至透過碳足跡計算達成碳中和,如「臺北馬拉松」在2021年獲得英國標準協會ISO 14067碳足跡盤查認證,創全球馬拉松首例,2023年亦首度全面採用可回收式晶片,並使用海洋廢棄物回收再生成獎盃,落實ESG。
中國大陸馬拉松亂象多 品質參差不齊
馬拉松作為全球城市旅遊經濟的重要推手,中國大陸也同樣風靡「跑馬」。據《證券時報》報導,2024年中國大陸就舉辦671場路跑賽,總參與人數656萬人次,涵蓋31個省級行政區、261個市,537個區縣,光11月就114場賽事。
中國大陸舉辦馬拉松活動往往帶來高收入,除了政府補貼、報名費和周邊產品,還有贊助費,像冠名類贊助商報價約人民幣3,000萬元,2023年「北京馬拉松」、「上海馬拉松」就分別擁有16和19家贊助商。更有趣的是,馬拉松也催生許多新職業,例如馬拉松攝影師,急救員跑者,還有配速陪跑員。以配速陪跑員來說,從計時基本陪跑,到全方位訓練菜單的VIP套餐,滿足不同市場需求。
馬拉松產業在中國大陸,包括賽事經營、運動裝備、訓練、城市旅遊、行銷、保險等多個領域,已逐漸形成成熟的生態鏈。此外,許多城市更透過賽事打造旅遊名片,像熱門的「上海馬拉松」,就經過外灘出發,沿著黃浦江畔跑,途經靜安寺、盧浦大橋等著名景點,最後跑進上海體育場,看盡上海繁華的一面,也完成城市巡禮。
隨著中國大陸馬拉松場次迅速擴張,賽事亂象也層出不窮,從安全風險、補給短缺、流程混亂,到資格轉賣與代跑等問題,品質參差不齊。例如,深圳南山半馬曾有參賽者「切西瓜」抄近路;河南周口馬拉松發放過期17年的花生;蘇州「奔跑中國」賽事中,選手何引麗衝刺時遭志工強塞國旗而錯失冠軍;大連馬拉松則有選手在最後階段被賽事車輛擋道被迫繞路。最嚴重的是2021年甘肅黃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賽,輕忽極端氣候,導致21名選手死亡,震驚國際,暴露制度與管理的重大缺陷。
馬拉松賽事背後 看見社會治理與發展的縮影
除了主辦單位舉辦大型賽事經驗有限,人員教育訓練不足也是造成亂象原因之一。臺灣馬拉松賽事普遍依賴大量志工與社區參與,包括路線引導、補給協助、賽後清潔等,並經過前置培訓,提升整體服務品質,展現組織能力。相對之下,中國大陸部分賽事僅由臨時工組成,缺乏訓練、協調與應變能力。
《中央社》報導,中國體育與法律研究中心負責人董雙全認為,現行規範「層級低、強制執行力不足」是部分因素。中國法學會體育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韓勇提到,應該在政府指導及現行法律框架下,讓相關賽事的協會透過自治來管理,畢竟行業內的專家對馬拉松運動最為了解,也能夠有效減少亂象發生。
無論是臺灣還是中國大陸,馬拉松早已超越體育競技,背後反映的是社會治理實力與價值觀。臺灣強調制度透明、人本關懷與文化整合,展現細緻的軟實力;中國大陸則展現龐大市場規模及商機。一場馬拉松考驗的,不只是跑者的耐力,更是整體社會的組織力與應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