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產能過剩對紅色供應鏈的影響及非紅供應鏈的機遇◆文/張至輝(海基會經貿處)
- 更新日期:114-08-13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嚴重,關鍵因素之一,在於政府對特定產業的大量政策補貼,包含直接補貼、稅收減免、低於市場利率的貸款,以及國家投資基金等。大量政策補貼導致產能快速擴張,超過國內外市場需求。 例如,在半導體、鋼鐵、鋁等戰略性產業,以及鋰電池和太陽能模組等新興產業,產能增長速度遠超過全球需求預期。
產業政策補貼導致產能過剩惡果
中國大陸於2015年啟動「中國製造2025」政策,主要目標是促進中長期產業結構調整,投入大量資源促進關鍵產業發展,成為製造強國。重點發展領域涵蓋信息技術、高端機器人、新能源及電動車、航空航天設備、海洋工程及高科技船舶、軌道交通裝備、電氣設備、新材料、藥品及醫療器械、農業機械等10項戰略產業,惟不斷透過補貼、低利貸款、提供廉價土地,支持相關戰略產業的發展。《經濟學人》即指出,「中國製造2025」導致中國大陸經濟的扭曲,尤其是日漸加劇的產能過剩。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半導體行業的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國家大基金」(大基金),是中國大陸為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而設立的國家級基金,重點投資於IC製造業,以及晶片設計、封裝測試、設備和材料等產業。在中央及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下,半導體產業策略性地將產能聚焦於成熟製程晶片領域的大規模擴展,顯示中國大陸正加速掌控成熟製程供應鏈的主導權。但因擴張速度太快,已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風險,更逐漸形成新的「中國衝擊」。
過剩產能輸出海外 威脅他國產業發展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風險加劇,導致中國大陸企業在「紅色供應鏈」中,透過低價策略搶奪全球市場,進而影響其他國家的產業發展,甚至涉及國家安全和全球經濟秩序的重塑。2024年4月,中國大陸「產能過剩」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時任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訪問中國大陸期間,直接點名中國大陸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與其他清潔能源產品3項產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企業構成威脅。
2025年4月,中國歐盟商會發佈《中國製造2025:技術領導的代價》報告指出,「中國製造2025」在實施過程中,特別是補貼和政策支持的結合,導致嚴重的效率低落問題,「中國製造2025」一些產業形成市場過度飽和現象,進一步誘發中國大陸「內卷」的惡性競爭亂象。此外,中國大陸企業轉向出口以尋求出路,往往以極低的價格出售產品,導致許多外國市場的價格扭曲,以及各國對中國大陸的長期依賴。這意謂「中國製造2025」在歐洲逐漸失去市場的認同,特別是在歐洲產業面臨威脅的情況下。
2025年7月,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發布2025年「中國商業環境調查」報告,近半數在中國大陸營運的美國大企業受到產能過剩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產業已從鋼鐵等工業部門,擴展到醫療和消費品等更廣泛領域。8成受影響的企業表示,中國大陸產能過剩正壓低行業價格,從而縮減企業利潤。調查還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的企業正在考慮或已經決定將部分運營移出中國大陸。
「非紅供應鏈」的建構與趨勢
由於「紅色供應鏈」已逐漸形成新的「中國衝擊」,不僅是價格競爭的問題,更蘊含全球供應鏈主導權、國家安全與產業升級策略的長遠挑戰。各國為尋求建立替代供應鏈,確保供應鏈安全和自主可控的產業鏈體系,建立一個獨立於中國大陸的供應鏈體系,避免對中國大陸的過度依賴,並確保關鍵技術和產品的供應安全。
在2017年美中貿易戰及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部分企業將透過產能移轉,降低最終產品中屬於中國大陸製造的比重,同時避免單一生產、採購,確保替代供應商的品質,以提升供應鏈的韌性,進而形成供應鏈分流趨勢。另一方面,隨著美中科技戰升溫,美國就關鍵技術產業對中國大陸進行「技術圍堵」,美中在各自優勢的領域建立排除對方的產業鏈,最終形成與「紅色供應鏈」分道揚鑣的「非紅供應鏈」。
「非紅供應鏈」除要求高科技產品不得含有中國大陸製造成分、禁止含美國技術的半導體商品輸往中國大陸,也鼓勵在陸美商及臺商撤出,向外建立備援生產基地,以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
臺灣是「非紅供應鏈」關鍵角色
臺灣在全球「非紅供應鏈」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賴清德總統多次強調,面對中國大陸主導的「紅色供應鏈」、低價傾銷的衝擊,臺灣有能力也願意跟民主陣營團結合作,共同維持民主夥伴的科技優勢,一起打造堅韌的全球「非紅供應鏈」。臺灣正提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希望藉由生產製造的優勢,串連民主陣營建立一條全球半導體「非紅供應鏈」,與民主陣營共同建立AI晶片產業鏈全球聯盟,以及高階晶片關聯產業民主供應鏈。
美國總統川普在第二任期內,對各國進行的對等關稅談判,揭露打擊中國大陸主導的「紅色供應鏈」意圖。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指出,從已公布的各國關稅稅率觀察,與中國大陸經貿密切的國家,如泰國、寮國、柬埔寨及緬甸等國,將面臨接近40%的高關稅。因此,面對當前的全球經貿情勢,美國對等關稅措施勢將重組全球供應鏈,臺商應掌握「非紅供應鏈」產生的新商機。
在「紅色供應鏈」遭受歐美國家反制之際,臺商在中國大陸的投資,需要靈活調整營運模式及退場機制,並評估在陸的經營資源和海外投資計畫。建議臺商及早了解經濟趨勢變化及未來供應鏈佈局策略,積極把握「非紅供應鏈」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