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會辦理陸生華陶窯參訪紀實◆文/莊覲瑜(海基會文教處)
- 更新日期:114-08-13
2025年6月6日,海基會為陸生辦理的系列參訪活動在苗栗華陶窯登場,吸引36位在臺就學的陸生參與。專車一早便從臺中出發,旅途中笑聲此起彼落,青春氣息瀰漫,為這趟結合自然、生態與藝術的文化之旅揭開序幕。
駛出都市邊界,樹影搖曳、山巒起伏,視野逐漸由現代高樓轉為鄉間綠野。學生們紛紛拿出手機、開啟Vlog模式,「這風景太有fu了」、「真的有種宮崎駿動畫的味道欸」青春的驚嘆聲與快門聲此起彼落,映照著一顆顆期待探索的心。
用故事燒出的藝術殿堂
抵達華陶窯,陳守國董事長親自接待,分享精彩的創立故事。陳董事長接下華陶窯營運前,這座遠離塵囂、充滿詩意的陶藝園區,誕生於一對夫妻的藝術理想與生命轉折—女主人出身插花藝術,夢想有一個為花而生的器物空間;男主人則曾因參與臺灣的民主運動而入獄,在囹圄中與陶土結緣,藝術成為他堅持信念的出口與延續。這樣的園區不只是藝術空間,更承載著歷史重量與人文溫度,這樣的生命歷程與創作精神,也讓學生們從一開始的參訪者,逐漸轉化為靜靜傾聽土地故事的旅人。
隨後,大家走進宛如綠色秘境的陶花園,在臺灣仲夏時節獨有的浪漫濕度中,開啟一場與自然共舞的生態走讀。途中驚見巨大的天牛、閃閃發光的蝴蝶、蜥蜴與蛇蜿蜒而過,神隱的貓頭鷹呼呼大睡,還有驚鴻一瞥的臺灣獼猴。有人開玩笑地說「這是動物頻道現場版」,也讚嘆臺灣道地的多樣生物與生態環境,即使在網路上看過多次,也比不上一次親身感受。
中午時分,在古色古香的木桌前享用陶碗盛裝的「割稻仔飯」,餐點質樸無華,卻格外有滋味。一道道用心烹調的菜餚,將臺灣農村的日常轉化為盛情款待。餐桌間討論熱絡,有人分享初到臺灣的文化衝擊,也有人聊起自己最喜歡的臺灣食物,「這比在夜市吃的還有味道」、「下次還想帶朋友來」,一餐飯的時光,悄悄拉近彼此距離。
陶藝時光 捏在手心的記憶
到了壓軸的陶藝體驗課,由專業老師親自示範技法,帶學生們動手捏陶、拉胚。有同學塑出圓潤素雅的馬克杯,有人雕出含苞待放的玫瑰花朵;也有粉絲將最愛的臺灣天團刻進小碗中。作品雖小,卻成為一方天地,每一件陶作化成對這段旅臺時光的珍貴記錄。也許多年後,當他們端起那只親手捏成的杯子,記憶會自然而然浮現,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與一群朋友,在華陶窯捏下青春的模樣。
「謝謝海基會舉辦活動,今天玩得很開心,認識了好多新朋友」、「走進自然很快樂,快閃苗栗也很快樂,也謝謝今天跟各位相遇的緣分,祝一切順利」。活動結束時,一串串發自內心的留言在群組中流動,這不只是對主辦單位的感謝,更是文化交流最純粹的證明。
海基會將持續規劃更加多元的文化參訪行程,讓在臺陸生透過實地體驗,看見臺灣、走進臺灣、理解臺灣,在島嶼的每一處角落,用自己的方式書寫青春,也讓臺灣的故事多了一份跨越海峽的歡樂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