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未雨綢繆 才能防範未然
- 更新日期:114-06-13
想像一個情境,你住的城市被大規模空襲,你和受傷的家人被疏散到住家附近的地下停車場。天色漸晚,你又餓又累又渴,受傷的家人也急需包紮,電力、照明、食物、飲水、醫療越來越急迫,街坊鄰居都在傳聞空襲短期內不會結束,該怎麼度過這漫漫長日,讓生活迅速回復常軌?
隨著極端氣候、外部威脅及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全社會防衛韌性」已是國際共同努力的主題。所謂「韌性」,原意為「回彈」,放在社會的脈絡中,就是從災害中迅速恢復的能力。社會本是環環相扣的有機體,「全社會防衛韌性」不僅指涉軍事系統,更是政府、社會與產業都要參與的「全民運動」。
鄰近的中國大陸為臺灣的「境外敵對勢力」,提升軍事力量也成為臺灣的「全民運動」。中共不僅推動「軍民融合」策略,整合軍民資源、促進國防科技與經濟共融發展,同時發展民兵組織,強化平時與戰時的動員能力,更頻繁利用民用船隻,在附近海域進行灰色地帶作戰。
面對越來越大的外部威脅,臺灣防衛意識要增強,事先做好準備,就能臨危不亂。賴清德總統在今年3月中旬提出五大國安及統戰威脅,宣布將採取17條因應策略,向世界宣達反併吞的決心,並強化軍事系統的忠誠、實施兩岸人員單一身分制度、增加國人對兩岸交流與中共統戰的風險意識,期能化被動為主動,強化臺灣的民主防禦力。
平時的資訊識讀與警覺性建構,也是社會防線的一部分。本期海基會撰文揭露中共統戰團的手法與意圖,以及當今中國大陸就業市場的困境與亂象,同時也邀請專家剖析中國大陸「經濟間諜」罪,以加深國人對中國大陸的認識,於兩岸交流時提高警覺,赴陸就業創業時審慎評估風險。
中國大陸海外留學的「退潮」,也反映出大陸就業市場的艱困。除學費提高、歸國就業優勢不再,美中地緣政治競爭更讓大陸留學生被標籤化,被拒發簽證或遭到遣返時有所聞。面對海外求職不易,返國就業被懷疑忠誠,過去人人欣羨的「海歸派」陷入「兩面不是人」的困境,成為美中對抗下的犧牲品。
好工作難尋,中國大陸越來越多人將「容貌」當作錄取工作的絕對因素,加上社群軟體「視覺化」、「人設化」推波助瀾,彷彿一個完美的容顏已成在當今社會走跳的必備條件。對此大陸亦出現反省的聲音,例如在一線城市興起的「女性誇誇會」,鼓勵女性從外界的眼光中釋放,忠實「做自己」。
海基會也積極展現特色,強化與民眾互動,建構民眾對兩岸情勢的正確認知。除了將民眾「引進來」認識海基會,也透過響應捐血、路跑、對外演講等方式「走出去」,分享政策資訊及兩岸交流實務經驗。作為政府大陸工作體系的一環,樹立民眾民主防衛意識,海基會責無旁貸。海基會將與民眾一同努力,編織起韌性安全網,共同守護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