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分析與芻議◆文/譚偉恩(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 更新日期:114-06-13
「全社會防衛韌性」強調政府、私部門與公民社會的共同參與,建立跨部會、跨層級的公私協作分工機制,以應對複雜多變的安全威脅。對於地處戰略要衝、面臨多重挑戰的臺灣而言,此一概念的落實尤為重要。然而,「全社會防衛韌性」之落實遠較傳統公部門的行政任務更加困難,需仰賴多方行為者形成夥伴關係與建立分工合作,最終以集體之力克服所面臨之共同挑戰。
民力訓練暨運用:從「志願參與」到「韌性資產」
從「社會資本」與「制度信任」的角度來看,民力動員的實際效能取決於一國公民對政策或制度的認同感和信任度。由於臺灣目前缺乏類似芬蘭的「全面安全」(comprehensive security)機制,也就是將民防、關鍵基礎設施的確保,以及非和平時期的對外經貿管道等融合成國防事務的一環,加上民力的志願參與還停留在比較多的象徵性意義,現有民防組織的「法制化」克不容緩,如此才能提供完整的防務訓練、保險規劃、經濟補償,並將參與的公民納入地方政府的災防或國防編制,真正讓可用之「民力」轉化為國安韌性的資產。
芬蘭的全面防衛(kokonaismaanpuolustus or total defence)可以作為臺灣的借鑑,因其將國防視為整個社會的責任,而非僅限於軍方。透過日常訓練與危機預演,確保公私部門在危機發生時能相互馳援,並且即時分享資訊,以達有效減少被假訊息或心理戰干擾之風險。對我國而言「全面防衛」甚為重要,因為面對來自「境外敵對勢力」持續且長期的不定時威脅,若能建立起類似芬蘭的模式,將有助於提升臺灣的國防韌性。
戰略物資盤整暨維生配送:備援網絡多元化和儲量透明化
如果要讓民間的量販業和物流企業參與戰略物資的盤整和配送,「快速調度」與「全臺網絡」是最重要的兩大考量。然而,這樣的「全社會」模式有可能會過度依賴私部門,且忽略了系統性風險(systemic risk)。詳言之,民間業者在戰爭沒有真正爆發以前,是以「營運成本最小化」為優先考量,政府若無法設計出一個有效的平時與戰時應變切換機制,物資的盤整和配送極可能出現雖有管道路徑但物資數量不足,或物資數量充足但卻難以進入所需地區(特別是山區)之問題。因此,政策實踐上不妨參考日本的物資備援與儲量透明化制度,設定重要民生物資的最低庫存標準,同時要求民間企業在國安緊急情勢下回報物資儲量與消耗情況。
能源與關鍵基礎設施維運:去集中化或能源在地化
在各種天然災害頻生的極端氣候背景下,如何維持一國內部社會的穩定發展,高度仰賴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的正常運作。事實上,各種天然災害對關鍵基礎設施的影響遠超過其它公共設施,而關鍵基礎設施一旦遭受破壞,對社會的衝擊往往更加嚴峻,不但會造成人員傷亡與設施本身的毀損,還會連帶讓其它的基本民生需求受到妨礙。應予注意的是,此處基礎設施之維運特別聚焦在如何「去集中化」,也就是分散風險的概念。不過,若「去集中化」成功,基礎設施的維運將會成為多個部會的共同業務,屆時會有多個權責機關協調不良的潛在風險,文獻稱此為「政府碎裂」(government fragmentation)。要克服此一問題最好的方法是成立國家級的「基礎設施韌性中心」,由其負責統合基礎設施的事前養護與事後修繕,並強化(以明文立法及授權的方式為宜)地方政府在應變責任與資源配置上的能力。
此外,當前最為棘手的挑戰是如何建立分散式能源系統;在提高能源供應的穩定性之餘,也盡可能優化能源安全的韌性。德國的分散式能源系統(dezentralisierte Energieversorgung)不僅提升了能源供應的穩定性,也加強了整體社會韌性,對臺灣而言具有高度參考價值。德國的「公民能源合作社」(Energiegenossenschaften),在農村與城鄉交界區推動由在地居民持股的再生能源投資計畫,並由國家提供低利之綠色貸款。與此同時,在戰略敏感地區建設結合儲能與小型再生能源的「能源韌性站」,平時供應民用能源,戰時則直接轉為軍事用途的緊急供電站,優化國家安全在能源面向的韌性。
社福醫療與避難設施整備:制度盲點的克服
此主軸的核心關鍵是如何提升社會福利與醫療體系的應變能力,建立一個完善避難機制,保障國人的基本公衛需要在災害中不致於受到太大衝擊。由於醫療資源與避難設施是確保人類安全的關鍵,但目前多數國家的政策聚焦在實體醫療資源的整備,較少慮及社會中弱勢群體之實際需求。舉例來說,偏鄉地區的孩童或肢體不便的高齡長者,經常無法獲得(或難以取得)充分之醫療資源,也不太可能參與中央或地方的社福決策,是既存制度中的「盲點」。
荷蘭的「三角州計畫」(Delta Programme),對幼童、高齡者與行動不便者等群體制定分層避難措施(layered evacuation measures),佐以優先疏散名單、社區接駁,以及無障礙避難中心設置等具體支援機制。
資通、運輸及金融網絡安全:強化資安防護力
新加坡的金融韌性四層防線(Four Layers of Financial Cyber Resilience)架構,特別鼓勵民間研發的資安科技在監理實驗場域進行測試,並在通過後得以應用於全國金融體系。這種作法有助資安技術能量的迅速提升。當某一銀行遭受駭客攻擊時,其它同業無從得知與防範,極易形成橫向脆弱性。為強化金融面向資訊被滲透、惡意干擾,金融領域已不再是純粹之經濟議題,同時也是資安維護的必要考量。
「韌性」並非一個新概念,但在國家安全面臨多元化的威脅下,強調韌性並將之納入國安戰略,同時以「全社會」的角度重新擘劃中央與地方的政策有其必要。事實上,對韌性的高度重視有助於因應當前的國際局勢變遷。首先,國安韌性的優化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嚇阻力量,能夠弱化攻擊者預期產生之損害,進而達到抑制被攻擊的效果。其次,國安韌性的提升是企業與國家競爭力的一種指標,既有的它國實踐顯示,全社會防衛做得越紮實,能獲得的正向回報就越多。最後,「全社會」的概念具有一定程度的公正性(justice),對於某些容易被危機深刻影響的脆弱群體來說,「全社會韌性」無疑是一項制度窗口,將他/他們與國家安全更好地緊緊聯繫在一起,而不是加以歧視、忽略或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