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軍民融合」對臺加大威脅◆文/洪子傑(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
- 更新日期:114-06-13
隨著解放軍逐步邁向「2027建軍百年奮鬥目標」,習近平近年來在軍隊發展方面屢次強調「新域新質作戰力量」的重要性。例如2025年3月兩會期間,習近平參加解放軍團組時指出:「要抓住我國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機遇,創新戰鬥力建設和運用模式,健全先進技術敏捷回應和快速轉化機制,加快發展新質戰鬥力」。所謂「新質」生產力與戰鬥力涵蓋範圍廣泛,包括航太、網路、無人機、高超音速飛彈、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興科技於國防產業的創新應用。對解放軍而言,如何發展新興科技以取得優勢,將是打贏未來戰爭的重要關鍵。因此「軍民融合」政策的推動成效,也將是中共能否進一步強化其軍事實力的關鍵指標。
中共軍民融合策略成效斐然
中共推動的「軍民融合」,一般包括將軍用技術轉為民用的「軍轉民」,以及由民間企業與非國防產業的國企協助軍事建設的「民參軍」兩個面向。但實際上,中共過去早已透過包括「千人計畫」、租稅優惠、收購或投資外國企業,以及網路與技術竊取等方式取得許多軍民兩用技術。例如2018年,中資透過在香港設立的公司,收購義大利的軍用無人機廠商阿爾卑飛機公司(Alpi Aviation),可能取得夜視感測器、資料傳輸技術等特定技術;美國華裔工程師在通用電力公司工作期間,竊取其渦輪機技術的相關秘密;2016年北京耐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購瑞通芯源並間接控股瑞典製造商賽萊克斯(Silex)後,該公司的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對於解放軍武器現代化有不小的提升,如提升精密導引武器的精準度、提升無人載具的自動導航與環境感知能力,以及有助於發展小型化、低功耗、高頻率的通訊與雷達系統,提升訊號穩定與抗干擾能力。
另一方面,中共過去強調的「中國製造2025」,受到美國的經貿制裁與高關稅的反制措施後愈趨低調,但實際上仍持續在執行。中共要求外國企業轉移技術以換取市場准入,在許多產業如航太、船舶、新能源、機器人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根據《南華早報》2024年4月30日的報導,儘管當時距離2025年目標期程仍有8個月,但「中國製造2025」訂下的260多項目標已有超過86%完成。此外,中共也透過政府補貼、減稅或優先合約承攬等誘因,鼓勵國內外私人企業參與與國防相關的合作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年解放軍海軍實力突飛猛進,在造艦技術上,多受益於民間企業的參與,例如在電子技術、材料科學、能源儲存與水下聲學技術有所突破,有助於解放軍海軍在垂直發射系統、雷達系統、雷達匿蹤與潛艦技術的提升。除了技術本身的突破,尚有其他有助於強化中共軍力的潛在因素。例如近期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造船戰爭:對抗中國軍民兩用的造船帝國」報告(Ship Wars:Confronting China’s Dual-Use Shipbuilding Empire)指出,過去外國企業向中國大陸造船廠下單,早已支付數十億美元的資金。中國大陸在全球造船市場的占比,從2000年不足5%,攀升至2024年已超過50%,這些經驗與金流也間接幫助解放軍海軍的現代化,就連我國的長榮集團亦為其客戶之一。
當前軍民融合重點:發展國防科技以強化經濟
中共推動軍民融合政策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日益複雜。例如主管機關與地方政府彼此權責不清、各地法規規範差異、資源分配不均、缺乏統籌規劃等問題,不僅削弱了軍民融合的實質成效,也提高民間企業進入軍工產業的門檻與成本。此外,美國針對中國大陸取得高階晶片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中共發展新興國防科技的時程。
儘管如此,這些障礙並未改變北京試圖藉由軍民融合實現國家整體戰略目標的方向。當前中共推動的軍民融合政策,除著眼於軍事現代化與強化新質戰鬥力外,也被賦予透過發展新興國防工業與高科技產業以帶動經濟發展的任務。習近平近年多次強調建立「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其核心意涵不僅是軍民資源整合,更企圖藉由更具整合性的統籌規劃解決前述內部問題,並進一步促進國防科技與經濟的共融發展。因此,當前的軍民融合不僅是實現「科技強軍」的戰略手段,也被視為因應外部科技圍堵與推動內部經濟調整的重要工具。
「軍民融合」下的民兵動員 對臺威脅漸增
依據中共2013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特別指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也包括國防教育改革、國防動員體制以及民兵預備役體制之變革。儘管當前較少從軍民融合的角度看中共的民兵組織發展情形,但事實上這仍屬於中共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之範疇。尤自2023年後,中共加速在國有企業內部設立「人民武裝部」,強調軍地合力,其目的在於強化動員能力,不僅使用國企資源,更賦予其平時應急、戰時應戰的職責。
近期中共運用民兵與民用船隻從事灰色地帶襲擾的行動愈加頻繁,亦構成區域安全的重大挑戰。除了南海海上民兵持續進行騷擾,類似情況近來也延伸至臺海周邊。例如2025年4月1日,中共舉行的聯合軍演中,我國海巡署首次證實有3艘海上民兵船參與演習。過去幾年亦出現多起可疑事件,例如2024年6月,一名解放軍退役海軍少校駕駛快艇闖入淡水河口;同年9月,一名陸籍男子更以橡皮艇偷渡至林口海岸。自2021年以來,臺灣已有30多起海底電纜遭破壞事件,其中多次涉案船隻為中國大陸籍或由中方操控的權宜船。儘管部分事件或可歸因於偶發,然綜觀其類型與頻率,難以排除中共在背後藉由民兵或民用載具進行干擾。
習近平推動的軍民融合政策已逐步開花結果,也使臺灣面臨更複雜且持續性的挑戰。對此,未來我國除需持續厚植國防實力、發展國防產業與增強社會韌性,也應避免我國企業在無意間助長了中共國防軍事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