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賴總統國安17條 守護民主臺灣◆文/吳瑟致(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 更新日期:114-06-13

賴清德總統在今年3月中旬召開國安高層會議,並在會後提出五大國安及統戰威脅,以及將採取17條的因應策略 ,展現出因應中共對臺威脅的決心。從這17條國安措施中,可以歸納三個重要意義,分別是:增加社會對國軍的信任、奠定社會內部韌性、呼應全球去風險化意識,這都牽涉到我國國家安全與民主防禦能力。政府藉由這17條國安措施「化被動為主動」,面對中共全方位的精準統戰,政府必須「硬起來」,方能守護國家主權及民主價值,同時也需要強化國內社會大眾的認知,進而團結對外。

主動防範中共對臺軍公人員滲透 強化社會信任

賴總統17條反統戰措施,最讓外界關注的是,如何反制現役軍人被中共收買及滲透。賴總統表示將全面檢討修正《軍事審判法》,恢復軍事審判制度,包括訂定《軍法官人事條例》及軍事法院、軍事檢察署組織法,以及研擬《陸海空軍刑法》增訂「對敵人效忠表示」之處罰、修正對於領取退除給與人員之相關規範。主要目的有三:「強化社會信任」、「維護軍隊紀律」及「鞏固國家安全」。

捍衛國家安全是軍人的天職,中共從未放棄武力犯臺,又不斷對臺進行文攻武嚇,倘若軍隊紀律蕩然無存,難以鞏固國家安全,遑論國家韌性的提升。基此,現役軍人接受中共收買勢必要恢復「軍事審判制度」,對於現役及退役軍事人員遭中共滲透的情勢,究責及處罰都應當趨嚴,一來嚇阻僥倖心理,二來嚴明罰則維持紀律。

賴總統的國安17條因應策略,要求公職人員帶頭做起。近年來,中共大力推動臺灣民眾申請中國大陸各種證件,包括護照、身分證、定居證、居住證等,政府有必要進行清查及管理。中共積極拉攏臺灣民眾辦理上述證件的目的有二:首先,塑造「統戰績效」,中方近期強調的「融合指標」,愈多臺灣民眾申請將被視為「社會融合」的樣板;其次,藉由申辦各種身分證件來掌握個資,一方面系統建構未來對臺控制的依據,二來可進一步發揮統戰拉攏的作用。倘若我軍公教人員有申請的情事,具更大的政治意義,同時也有公職帶頭接受統戰的意味,政府有必要加以規範及嚴禁。

公職人員前往中國大陸的規範也必須強化,過往除了國安人員或涉及國安機密人士有審核之外,其他中央及地方各級公職人員幾乎無任何強制性的規定。賴總統提出的17條策略中,要求建立公職人員赴中國大陸交流的「揭露制度」,包括行政官員及民意代表,主要的目的有二:首先,由於兩岸交流無法受到社會監督,中共去年開始不斷強調「支持臺灣內部的愛國統一力量」,除了要破壞臺灣民主政治運作,也藉由公職人員的前往,形塑兩岸政治溝通的假象。第二,中共從2023年開始大力推動「兩岸融合示範區」,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從「融合」來「分化」臺灣社會,兩岸交流的揭露機制,必須從公職人員做起。

提高社會風險意識 內部團結增加韌性

臺灣內部對於中共對臺統戰有一種「過度自信」的論調,認為臺灣的民主自由要「包容」、「正面」看待中共的統戰作為,以「兩岸和平」為由,認為民主是「萬能」,不必擔心「統戰」及「滲透」,甚至將「鼓勵/支持武統」的言行辯為「言論自由」而受到保障。專制的中共政權正利用臺灣民主的隙縫來破壞臺灣的民主運作,削弱社會大眾對政府的信任,以及碎化國家認同及主權獨立。

為防範中共對臺統戰,賴總統提出的17條對策中,提及陸籍人士來臺定居,必須依照我國法律規定,不得兼具雙重身分;換言之,大陸民眾要申請臺灣身分證,必須放棄原本的中國大陸戶籍與護照,一來是要強化我國的國家韌性,二來確保國人的權益不受到傷害。

兩岸民間交流部分,除了要建立社會大眾前往中國大陸的危機意識外,也要嚴禁大陸人士來臺進行統戰活動,防範中共以交流之名進行統戰之實。公益團體前往中國大陸交流也需要對外揭露,尤其宗教團體是中共主要統戰對象之一,倘若淪為中共統戰的標靶,不但有違社會公益及服務的角色,更讓中共進一步控制臺灣社會自主性,進而牽動社會穩定。

賴總統除了展現政府反統戰及反滲透的意志,更要「由下至上」推動國家團結,這包括兩個層面:一是重視國內推動「識讀中國」的社會認知,二是將中國大陸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強化內部敵我意識。這是「必要之舉」,攸關政府對於維護國家主權及民主制度的立場,從「社會韌性」的強化來奠定「國家韌性」,特別是中方近年來一再對臺營造「法律戰」的統戰效果,政府有必要「硬起來」,促進國內團結及穩定。

全民守護臺灣民主

賴總統的17條國安措施,宣示政府在兩岸形勢下的立場及態度,尤其採取積極動作因應中共脅迫,對外呼應國際社會「對中去風險化」的態勢,同時也讓許多民主國家深感同受「中國威權擴張」的意識。臺灣積極反制中共統戰及滲透,是賴總統「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的延伸,面對中共的極權思維,政府端出國安17項策略,就是在兩岸互動上劃下清晰的紅線,以守護國家主權獨立,強化臺灣的民主防禦力。

回頁首